中国向垄断行为亮剑,旨在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市场,保护消费者利益,但也直接刺痛了行业寡头。部分跨国企业抱怨在中国遭遇到“不公平”,有外媒质疑中国“排外”。
中国对外资企业公平与否,公道自在人心。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建设资金匮乏,市场不完善,需要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在那个发展阶段,政策向外资倾斜是必要的。但今日,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法制日益健全,外企的“超国民待遇”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不仅对中国国内企业严重不公,使国内消费者利益受损,而且是一种破坏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
人们或许会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在内地购买的洋产品特别贵,大至洋车,小至手机、洋药,都比外国售价高得多。原因是反垄断不力,让行业寡头垄断市场,肆意抬升物价。一辆宝马X五汽车在内地售价高达80多万人民币,国外只需折合30多万人民币。价格如此悬殊,人们不禁要问:凭什么?
一些跨国企业质疑中国借反垄断打击外企,扶助国内企业。这一指控毫无根据。在去年的反垄断中,受处罚不仅是外资企业,也有国内企业。如茅台、五粮液去年因价格垄断也分别被罚,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因涉嫌互联网接入垄断也被调查。
毫无疑问,反垄断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随着汽车领域的反垄断,消费者购车成本及维修成本明显降低。宝马从本月11日起宣布下调了2000多件原厂零部件的批发价格,平均降幅达两成,其中车身部件下调四成五,发电机下调四成,电瓶下调二成五,刹车盘下调两成等。
查处垄断行为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近年来,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均大力查处垄断市场行为。今年2月,日本轮胎制造商普利司通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承认操纵汽车零部件销售价格的行为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同意支付4.2亿美元的罚金。
对于欧美对垄断市场的企业课以惊人罚金,西方一些媒体没有诧异,但为何对中国查处垄断行为则反应如此强烈?甚至上升到“排外”的层面?只能说这些媒体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一分子的企业,无论在哪个地区、哪个国家都不能违反法律,违法就要受罚。中国的正常执法行为,不应该被肆意歪曲,所谓借助反垄断对外企施压的论点难以成立,完全是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主观臆测。
随着中国在反垄断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暴利时代行将结束。中外企业都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经营策略。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市场越完善,将有更多的中外企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