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要是讲文化,首先母语是最重要的,文盲跟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区别,不就是因为他认字,越学越多吗?你是靠什么来思考的?一定是用中国话来思考,不是用外文,除非你从小就在外国生长,先学外文,后学中文。你的中文学到什么程度,你认的中文字有多少,用中文掌握
我觉得现在我们有点乱套。一方面,特别想走出去,好像文化大国说来就来,我们要变成文化大国了,于是乎就成文化大国了。然后就花好多好多钱,在国外建孔子学院,教人家外国人学汉语。与此同时,我前些日子刚听到,上海几个名牌大学自主考试,理工科干脆不考中文了,我觉得很荒唐,所以就先从这件事情讲起。
你要是讲文化,首先母语是最重要的,文盲跟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区别,不就是因为他认字,越学越多吗?你是靠什么来思考的?一定是用中国话来思考,不是用外文,除非你从小就在外国生长,先学外文,后学中文。你的中文学到什么程度,你认的中文字有多少,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识,就决定了你思维的复杂程度和文化程度。
我们现在讲这个人文化水平很高,那个人文化水平比较低,实际上是他的中文水平比较高或比较低。我是学外文专业出身的,我从小学就开始学外文,专业学的是英国文学,但是到今天我也不认为,学不学英国文学能够决定我的文化程度。我的文化程度还是我的中文决定的,我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取决于中文。当然,我学了外文之后,懂了很多东西,丰富了我的文化,应该说是个仓库吧。但是如果我不学外文,根本不会外文;我已经学了这么多中文,再去学另外一个专业,我觉得我的文化水平应该还是像现在一样。所以对中文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看。
一个国家的母语是它文化的载体,你学了多少,你掌握了多少母语,你就会成为有什么样文化修养的人。我见到好几位大出版家学历很低,甚至是小学刚毕业,但是他们读了好多书,尽管不会外文,也没怎么学过数理化,但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还有一些革命老干部,基本上没上过学,但看过很多书,中国的历史知识丰富,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只举一位大家都知道的,胡耀邦。
有些名牌大学居然认为理工科就可以不考中文,这是非常荒谬的,他们只想培养高级工匠。理科、自然科学和哲学是相通的,连母语都不要掌握,怎么可能培养出发明家来?当然可以说这只是几个大学的自主考试,教育部并没有统一取消理工科的语文考试,但是它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是非常有害的。因为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取消语文考试,哪怕是部分地取消,就会让语文不太好的学生觉得用不着学了,老师也觉得用不着认真教了。与此同时,外文是非学不可的,因为不学外文是没有前途的——据说做这个决定的校长们是这样说的。不学外文没有前途,但是不学中文可以有前途,可能他以为中国人都说中国话,多认几个字,少认几个字,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没关系。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说要加强我们的“软实力”,然后花那么多钱去教外国人学中文,看来,我们确实有一种危机感。我们也要输出文化,问题是:我们拿什么东西输出?只好又请出老祖宗来,一会儿挖一个墓,一天到晚搞文化遗产,现在好多地方把“申遗”作为天下第一大事了,好像申到了一个“遗”,我们的文化就上多了一层。申的“遗”都是祖宗留下的遗产,不是我们新创造的东西,挥霍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而且还没有用好。
我觉得与其一天到晚说要弘扬这个、弘扬那个,不如首先好好把电视屏幕里头的白字消灭掉。现在这个危害极大,对中小学学生比教科书影响大。我听商务印书馆新版汉语字典的编辑跟我说,他接到一些中学生来信,说你们的字典错了,因为电视屏幕上不是这么写的。
要扎扎实实地把这些事情搞好,把错别字改了,把成语说对,不要闹“你到我贵府上来”、“您的家父”、“我的令妹”这类笑话。假如能把这些东西弄干净了,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就稍微进步一些了。
一讲到文化传统,一说到我们有过多么辉煌的传统文化,我们常常忘记,从晚清到民国这一百年间,有许多仁人志士,文化水平很高的那么一批人,尽了很大的努力,继承了中国比较优秀的传统,加上吸收了外国的文化,把两边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创建新文化,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成绩斐然。可惜后来断了。我们现在把这一段完全忽略了,一说传统文化就从孔夫子讲起,为什么不讲严复、王韬、梁启超、胡适、鲁迅、傅斯年等等这一大批人?我们今天所争论的问题,他们早就争论过,他们这批人作为整体,百年来为振兴民族精神,创造新文化所达到过的高度,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
前几年,我们一大批大学,像北大、清华、南大、浙大等等,都在搞百年纪念,说明这些现代大学早都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有了很好的成绩,引进了西方的模式,又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培养出了很多人才,但是现在忽然又说都要向哈佛看齐,却又只看皮毛,不知道人家的精髓何在。
说到全盘西化,首先它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我们不可能全盘西化,这么坚固的传统,不管是好是坏,它西化不了;另一方面,我们天天都在西化,包括现在生日吃蛋糕,都不吃长寿面了。有的是无害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最优秀的东西,我们上一代人、两代人嫁接过来的,现在又推出去了,不要了。
我也很同意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我也同意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现在有些人说鲁迅的这些做法是汉奸行为,实在岂有此理。鲁迅是爱之深、虑之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我们也还有一脉相承的很优秀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士林”有一种坚守,有些事情是“为士林所不齿”的,有些人是士林“耻于为伍”的,这里无形中也有一个价值系统。比如孟子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是可以嫁接起来的。
我们不能够把现在文化的缺失和所有坏的东西,都怪在几千年的传统上,或者说跟农业文明有关系。农业文明肯定不适合于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是从精神上来讲,它并不是完全没有过比较优秀的、能够支撑民族脊梁骨的东西,但是后来就被打断了。
谈文化,要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泛政治化,把文化完全附属于政治。“软实力”这个词我有点不想用,因为它又把文化当成一种工具,而“软实力”这个词实际上也是美国人发明的,有它特定的含义。建立新文化,或者是重建精神的家园,最好不用“软实力”这个词,文化就是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高不高,或者是文化水平怎样,取决于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修养。这种文化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做人的价值观,必须依附在一个一个人的身上,而不是其他。老说软实力,容易泛政治化,容易流于以对外争面子为目标,务虚名,不重内功。
另外一个弊病就是高度实用主义,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发展起来的,跟市场经济相联系,就是说什么东西有用,什么东西没用,在于你产生不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价值,所以很多东西都没用了。
学历史有什么用?学中文也没用,中国人反正都会说中国话,还不如学点外文。我学了一辈子外文,深知不是生来讲英语的人,真要把它学到跟自己的母语一模一样,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要靠这个体现你的文化水平,就等于邯郸学步。何况现在所谓的精通好几门外语,其实就是认几个字,能查字典看书就了不起了。我到现在用外语写作都没有把握,总要请人家看一遍,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是太地道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文化要更开放。“五四”时期那一大批人,其实也只有二三十岁左右,胡适、傅斯年、钱玄同这些人都很年轻,李大钊那时也才30岁,他们当年敢想敢说,了无忌禁,想办《新青年》,自己就办起来了,办起来以后,在上面吵架,可以吵得一塌糊涂,言辞激烈,也有不少片面性,但都是高水平的吵架,有不同的思想在撞击。
现在谈要建立文化,除了去找老祖宗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办法了。但其实用不着你找老祖宗,《论语》、《孟子》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已经翻成了许多文字,早就传播出去了,现在仍有西方汉学家在研究这些东西,还用你现在去输出吗?人家要看的是你现在能拿出什么新东西来;你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一个现代的、负责任的国家的形象。所谓的负责任不只是对外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任。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重要的不是输出文化,而是建立文化,先得有货才能卖。而且建立的是新文化。其实我们并不是完全在废墟上建立,但是我们根本不理会前人的努力。包括梁启超的《新民说》,早就说清楚了很多问题,如果国民在本国总是受压迫的话,遇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你要他站起来保卫国家,这是南辕北辙,不可能的。所以鲁迅也早说过,我们在反对别国奴役我们国人的时候,不要又想,那还不如受自己人的奴役好一点。我们现在有很多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做自己人的奴隶不算什么,一看外国人欺负我们,简直不得了,甚至于不是欺负,也算欺负。日本侵略中国,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破坏,最大的破坏就是打断了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但在这之后,那么多年来就没有外国人侵略我们,我们自己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