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奔驰车拍卖仅拍出2.4万元,普桑轿车以600元拍卖成交”,看到如此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拍卖价格,恐怕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如此匪夷所思的剧情却真实地在公车拍卖过程中上演。
上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公车改革方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两个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根据测算,仅中央国家机关本级涉及改革,需要拍卖的公车就有近5000辆。公车拍卖是公车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减少了公务用车,有效遏制了“车轮上的腐败”;另一方面将闲置的公车转化为国有资产,增加了政府收入。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经常有“定向拍卖”的案例。2012年7月,河南省中牟县对43辆公车公开拍卖,共拍出39.11万元,平均每辆仅9000元左右,且只有40多人参加竞拍;温州第五次公车拍卖时,一辆奔驰车仅拍出2.4万元;某地一辆普桑轿车以“白菜价”600元拍卖成交。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公车拍卖能否起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其中会不会引发新的腐败问题?
公车不同于普通拍品,它的买卖涉及公共利益,在拍卖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既然是拍卖,就应该先公布待拍车辆的详细信息,包括品牌、公里数、价格、型号等,之后再联系有良好信誉、与政府部门无利益关联的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由他们根据二手车市场同款轿车的售价确定拍卖参考价。拍卖开始之前,要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向社会进行公开宣传,设置公正平等的拍卖准入门槛,鼓励公众踊跃参与竞拍,既避免了拍卖流于形式,变成部分官员侵吞国家资产的渠道,也可以让国有资产有效保值增值。另外,应引入纪检监察系统,全程监控拍卖过程,防堵可能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领导干部对曾使用过的公车有感情,愿意将其买下继续使用,笔者认为这符合人之常情,不必在制度上对此进行规避。今年1月,五粮液的公车拍卖赢得舆论一片叫好,拍卖活动按照相关手续报名竞拍,五粮液职工和其他竞拍者一视同仁,不少公车最后被五粮液中层干部回购。这说明,民众并不关心是谁买下了这些公车,他们在意的是拍卖过程是否合规,是否发生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利益粘连。因此,公车拍卖如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能够接受公众的审视和监督,就不会也不应该受到非议。(唐 华)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