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余震逐步消失,尼泊尔灾后重建已经提上日程。那么,中国可以为尼泊尔重建做些什么?
中国参与尼泊尔重建,尽管少不了一部分援助,特别是救急性质的援助,但要做的重点不应该是单纯的施舍救济,而应该是帮助尼泊尔人民取得、重建自食其力的条件,帮助尼泊尔经济恢复、增强造血机能。无论是救灾重建,还是对贫困后发地区的扶持帮助,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都证明,单纯的无偿援助多数无济于事,增强造血功能才最为重要。
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自我奋斗的精神是灾区重建成败的关键。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有电视台主持路上遇到一位灾区老大爷,余震情况改善后就急急忙忙从安全地带返回灾区家乡,理由是要回去收庄稼。对比2010年海地大地震后当地灾民的“等、靠、要”,应该说精神状态是决定两国灾区震后重建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相信尼泊尔人民的自强精神,愿意为尼泊尔人民发扬自强精神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而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进口大国、第一工业大国和第一建筑业大国,中国能够就此作出较大贡献。
当务之急当然是帮助尼泊尔灾区尽快建立足够多的简易居住区,打通必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解决当前灾民安居、对外交通通信和电力供应的燃眉之急。在一次大地震释放地壳应力之后,灾区通常会迎来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无地震时期,因此,应急建设简易居住区以满足大众迫在眉睫的需求,在灾区社会重建全部走上正轨、经济恢复之后,用二三十年时间再逐步替换成标准更高的新建房屋,无碍于安全。当然,对于重要公共建筑,重建时一开始就应当高标准建设。为此,我们可以帮助尼泊尔政府做好灾区城市紧急重建规划,为建设和日后更新留下空间;为尼泊尔提供相应的建设物资、资金(包括援助和贷款),提供高水平建筑队伍。
其次是帮助尼泊尔紧急恢复生产,特别是可出口商品的生产,为灾民打开自食其力重建生活的道路。在这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进口大国有较大作为空间。近年来,中国已经向一批最不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商品提供了零关税之类市场准入优惠待遇,中国可以给予符合一定标准的尼泊尔特产以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中国企业、商人可以帮助尼泊尔商品开拓中国销售市场,可以在尼泊尔投资扩大生产。为此,尼泊尔也有必要为中国企业、商人提供必要的便利,把救灾重建当作一个减少不必要管制的契机,用好用足。
旅游业是尼泊尔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其获得服务出口收入的大项,尼泊尔旅游业在中国的“粉丝”也为数不少。在情况稳定下来之后,尼泊尔可以重新向中国旅游者开放,我们可以帮助尼泊尔为此做好必要的准备,包括设施修缮、餐饮等改进,在中国国内开展宣传,以及投资尼泊尔旅游业。
第三是帮助尼泊尔政府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和生产力布局规划。作为一个穷国,尼泊尔需要发展经济,震灾更加剧了这一需求;而在这样一个存在较大地震风险和其它地质灾害的国家,提高建筑抗震技术标准等事宜固然重要,但即使不考虑建筑抗震等级的提高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合理布局生产,从而降低受灾概率和未来一旦再次受灾时的损失规模,也当属更高层次的未雨绸缪。中国在这方面的水平全世界有目共睹,我们自信能够为尼泊尔提供全世界最好的服务。
然后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电力、通信等,不仅是尼泊尔经济社会生活所必需,也可以借此取得出口收入。如尼泊尔水电资源丰富,我10多年前参与制定西藏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构想,投资开发尼泊尔水电资源,所发电力向中印两国出口,尼泊尔可以获得出口收入,西藏可以为水电开发企业提供后勤服务。在这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还会创造众多“以工代赈”的机会;在建成之后,也会有一批相应的周边服务需求发展起来,为当地尼泊尔人创造就业机会。在这次震灾之前,尼泊尔政府刚刚批准一家中国企业投资尼泊尔水电开发项目;今后应当扩大规模,加快审批效率。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作者:梅新育 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