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比利时法语区主流媒体《晚报》整版刊载李总理接受欧洲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文章。全文如下:
问:当前欧洲仍受债务和金融危机影响。一个被削弱的欧洲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欧关系带来什么风险?
答:欧洲作为当今世界重要力量的地位没有改变。我高兴地看到,今年以来欧洲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加快,这表明,欧盟及成员国的改革措施是有成效的。欧洲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相信能够实现自我修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当欧洲出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还是在当前应对希腊债务问题上,我们都坚定选择与欧洲同舟共济,支持欧方应对挑战所作努力。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欧合作成就斐然,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
《中欧百作2020战略规划》涵盖近百个领域,富有前瞻性。中国和欧盟都在推进结构性改革,都提出了各自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我此次赴布鲁塞尔同欧盟新一届领导人举行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结合新形势,同欧方领导人深入探讨新时期拓展中欧合作的新思路,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中欧合作提质升级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问:今年中国GDP增长率可能低于7%的目标,中国政府打算采取哪些措施?
答: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为7%,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这个7%的“含金量”更高,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合理区间。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可以释放的红利还有很多。对内我们将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政府加大砝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破除释放市场活力和发展的束缚,同步推进财税、金融等改革。对外我们也把开放之门开得更大,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
我们不搞强刺激,工具箱里还有不少可用的工具。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将坚持定向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灵活施策,牢牢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
问: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愿意走多远?
答:这不仅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我们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政府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承担与自身国情相符的国际义务。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今年以来继续下降,“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可以顺利完成。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此外,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安排2.7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中国将按照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早日实现的目标,中方愿与各方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对话与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年底气侯变化巴黎会议如期达成新协议。
问:欧盟与美国正在就自由贸易及投资协议进行磋商,中国是否将该协议视作威胁?
答:所有的区域贸易安排都要遵循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原则,《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也应如此。中方乐见相关谈判取得进展,中国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也持开放态度。我们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中国同一些国家建立的双边自贸区都是与之并行不悖的。
当前,中国和欧盟也正在加紧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目前双方每天的贸易额近17亿美元。中欧早日达成高水平的投资协定,将为中欧打造“优进优出”、“强强联手”的合作新格局带来新机遇。近年来,中欧投资合作发展迅速。但2014年双向投资额尚不足200亿美元,与中欧的经济体量和贸易量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希望在基础设施、三次产业和科技等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合作项目。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