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习近平访韩带来的中韩热络场面,一边是朝鲜的金正恩政权和日本关系变暖,这些场景让不少人相信,事实上有不少媒体也已经得出相关结论,认为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发生质变,与朝鲜半岛局势相关的六个国家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已经形成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审视观察。就像笔者在以往文中阐述,东北亚的地缘政治结构是冷战时代的产物,五十年代的韩战强化了这一结构。因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战后对立性格局特征,在小小的东北亚范围内,集合了中、美、朝、韩、俄、日等六方诸多矛盾冲突,朝鲜半岛也因此而成为各方利益冲突的集中交汇处。要判断以朝鲜半岛为代表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有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只要从相关各方著眼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习近平访韩和朝日关系变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东北亚局势向良性方向转变,但是在半岛范围内形成的对立性格局特征却没有发生改变,各方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得到结构性舒缓。 首先是影响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焦点问题,即朝鲜的核武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朝鲜金正恩政权一再声明要独立发展核武器,成为有核国家的意志并没有因为他国的压力或制裁而灭失,第四次核试验随时可能进行;其他五国对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反对立场也没有丝毫软化,中韩双方这次在联合声明中也再次强调了半岛无核化的一致立场,并罕见的用了“坚决”二字来展示强硬姿态。朝鲜核武问题仍然是东北亚最大的起爆剂,任何情况下只要朝鲜再次启动核试验,整个东北亚趋向良好的政治氛围就随时可能发生逆转。 从朝韩双方的关系现状看,也难以得出东北亚局势已经改变的结论。朝韩矛盾是朝鲜半岛的最主要矛盾,也是东北亚不同国家势力分化组合和斗争博弈的最集中体现。自鹰派色彩浓厚的李明博总统下台后,虽然青瓦台软化了对平壤独裁政权的敌视态度,但是韩国对朝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韩国仍然以朝鲜为最大假想敌和国家安全最危险的敌人,两国海上边界争端时有爆发,美韩针对朝鲜的军演在规模和频次上都没有下降。在朝鲜,金正恩政权对朴槿惠的谩骂与敌视和李明博时期相比丝毫没有改变。就在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韩之前,朝鲜方面还多次试射导弹挑衅,虽然朝方后来提出在7月4日结束朝韩敌对状态,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朝鲜针对中国先行访韩的报复,意在向外界展示朝鲜才是朝鲜半岛的主角,并不能真的代表朝鲜已经转变了对韩立场。 从更开阔的视野看,东北亚的矛盾,特别是朝鲜半岛的矛盾,说到底是中美两个大国的矛盾。自从五十年代韩战爆发以来,中国已替代苏联成为在朝鲜半岛和美国博弈的东方代表,中国也因此把朝鲜半岛的北半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本国的战略缓冲空间,而美国也透过在南部保有驻军,维护了自身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利益,展示了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前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已经被边缘化出半岛格局核心,日本作为战败国就更没有在半岛问题上发言的权力。 从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来看,两国在东北亚的利益交集依然稳固,互相博弈也没有缓解。中美两国都希望朝鲜半岛维持现状,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这些利益交集就决定了双方即不会推动半岛统一,也不会允许朝鲜变成有核国家,更不希望朝韩两国再发生大规模战争冲突。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东北亚的斗争和博弈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更趋激烈之势。为遏制中国崛起,美国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也提出了中美构筑“新型大国关系”主张,这是中美两国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博弈,东北亚又处于博弈最激烈的区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只会越来越激烈,而不会越来越平缓。只要中美双方的利益交集没有消失,战略博弈没有结束,整个东北亚的地缘政治结构就能保持基本稳定,不可能发生结构性逆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韩国因素。伴随著中韩关系走近,日韩关系走远,中朝暂时冷淡,让不少人认为韩国已经投入到了中国阵营,朝鲜已经投向日本。这其实是个大大的错觉!其实,朝日关系任重而道远,韩国也并没有一面倒向中国,而是继续奉行自中韩建交二十多年来的基调,在经济上搭乘中国的东风,在国家安全上仍然依赖于美国的保护。所以无论从朝韩、还是从中美的角度看,东北亚的格局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另外从日美角度看,也是如此。美日同盟关系依然相当牢固,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或者修改和平宪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样,如果没有美国的纵容或支持,日本也不可能在历史问题上如此颠倒黑白,在和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争议领土上会如此放肆。美国需要日本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中遏制中国的战略支点,日本需要藉助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快车来实现成为正常国家的夙愿。在中、美、日、韩四国关系中所出现的四种现象:中美进行战略博弈,中韩在经贸上走近、中日在政治上疏远、韩日在日本侵略历史上争吵,都改变不了美国主导的美日韩三国格局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虽然习近平访韩和朝日关系变暖都有积极意义,但这些变化还只是量变,远未达到质变。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依然维持著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基本框架,过于乐观的看待中韩走近,或者过于悲观的看待中朝暂远,都是不够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