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光秀究竟为什么徒起变乱之心?他究竟有无同谋呢?对于这个问题,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光秀叛变的主因,主要有野心、宿怨和求生三种猜测。
首先解释野心说。本能寺之变后,光秀立刻控制京都、安土城等要地,然后写信与毛利辉元、上杉景胜等战国大名联络,要他们牵制羽柴秀吉和柴田胜家的兵马,使其不得回师畿内。同时,他还四处劝诱信长的旧日部属,如筒井顺庆、细川藤孝等人,要他们和自己共同行动。六月八日,光秀离开刚攻克的安土城上京,立刻献给朝廷银五百枚,五山名寺和大德寺各银百枚,同时下令免除京都及附近地区的田赋——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是在收买人心。
此后,光秀还通过朝廷公卿上奏天皇,表达了自己希望开设幕府,就任新的征夷大将军的愿望。由上述这些事实来看,此人确实有天下之志,而并非只以杀死信长作为最终目标。或许他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想要掌握天下,这才趁畿内空虚,信长孤身宿于本能寺之机,发动叛乱的吧。
此外,光秀和信长前此包裹在主从相得的外衣之下,还隐藏着种种宿怨。首先,光秀是足利义昭的介绍人,并且一度想要辅佐义昭复兴室町幕府,但信长却最终放逐了义昭,反而亲手把幕府政权给扼杀了,这与光秀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其次,光秀曾为朝仓氏家臣,信长却要他以故主朝仓义景的头盖骨金盏饮酒,并因为光秀不肯从命而拳脚相加。
第三,光秀是虔诚的佛教徒,信长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焚烧名山古刹,杀戮佛教信徒。就在本能寺之变爆发的前一年,信长还把以巡行各方作为修业手段的高野山的知名僧人(称为“高野圣”)数百人都处以了极刑。并且据说信长为了建造安土城的石垣,把附近地区的石佛全部砸毁,搬运过来用作材料。信长的宗教政策,也是使光秀痛苦及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参与本能寺之变的明智方大将,有一人名叫斋藤利三,此人是光秀的外甥,深受宠信。不过利三原本是稻叶一铁的家臣,后来离开稻叶家投奔光秀,一铁到信长处提出申诉,信长要求光秀把利三给送回去。光秀知道,一铁只是争一口闲气而已,并非真的看重利三,一旦利三回归稻叶家,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坚决顶着不放人。这也是导致光秀和信长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条,正如前述,传说光秀曾让母亲进入八上城作为人质,以交换波多野兄弟前往安土城请罪,但信长却杀死了波多野兄弟,促使光秀之母横死——当然,此事的可信度非常之低。
民间传说大多不可信,据说就在本能寺之变前不久,信长派光秀招待德川家康,结果因为敬上来的生鱼不够新鲜,信长大骂光秀,甚至抓起托盘掷伤了光秀的额头,然后即解除其“接待役”职务,命他立刻出兵西援,将功折罪。这种暴戾的举动,以信长性格来说,确实很可能做得出来,但信长的暴行非止一日,跟随他这么久的光秀应该早就有心理承受能力了,不会为此而最终按捺不住怒火,愤而叛乱的。
前面四条说得通,后面两条八成是附会,但光秀对信长怀有宿怨,那是后人尽皆承认的,只是他谋叛的主因是否就是宿怨,可就见仁见智了。
至于求生说,是认为光秀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不打倒信长就毫无活路了。据说信长下令没收光秀近江坂本城和丹波国的封地,要他从毛利氏手中接受新的领土。毛利氏雄踞西方,并非数月间即可将其讨灭,光秀认为信长这种举动,是准备象对待佐久间信盛、林秀贞一般将自己放逐,因此走投无路之下才终于起了反心。
不过更可靠的说法,是在对待四国地区长宗我部氏的立场上,光秀和信长持完全不同的态度。长宗我部元亲之子信亲与光秀麾下大将斋藤利三本是远亲,光秀利用这一层关系,说服信长招抚长宗我部氏,使其统合四国的军事,从侧翼夹击毛利氏。然而,长宗我部元亲烈火疾风般的四国统一战却引发了信长的不快,他转而支持赞岐(今香川县)的三好笑岩康长,还企图让三子信孝入继三好家,派信孝和丹羽长秀准备四国攻略,日后即由信孝接管长宗我部氏的原有领地。
其实主从意见相左并没有关系,然而最初是光秀把长宗我部氏拉上信长的战车的,现在信长一脚把他踹了下去,事先却毫不征求光秀的意见,并且四国攻略也没有光秀的份,这使光秀既恼怒,又恐惧,害怕自己在信长眼中是一枚可以随时丢弃的卒子。况且,前此羽柴秀吉自作主张地插手四国事务,派兵攻克了淡路岛,分明是在抢他光秀的风头,而现在自己竟要前往中国地区,听从羽柴秀吉的指挥,这口气可怎么咽得下呀!
或许是因为害怕被信长抛弃的心理在作怪,害怕自己最终落得一个被流放的可悲下场,光秀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杀入本能寺的吧。终究,六月二日发生本能寺之变,而次日就是神户(织田)信孝和丹羽长秀预定的四国出兵日,这应该不是巧合……
无论是野心、宿怨还是求生,三种说法都有其部分准确性,或许在光秀心中,这三种情感是紧密交缠在一起,难以分割的吧。咱们现在尝试从更深的角度来探讨这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说宿怨,所谓宿怨,应该是指明智光秀与织田信长的理念完全不同,双方对于日本前途的规划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为此光秀才会悲哀、苦恼,甚至愤怒,认为不打倒信长,则乱世永远不可能终结,整个社会将会迈向地狱。
从光秀请求朝廷封他为新的征夷大将军就可以看出,光秀对于日本未来的规划,是回归于传统的幕府体制,当然,其心目中完善的政治形式,不会是室町幕府那种松散的结构。光秀最初辅佐足利义昭,利用信长的力量统一了畿内地区,在征伐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信长的无双才能和强大的政治魅力,于是抛弃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义昭,希望信长可以完成他的理想。然而信长却多次拒绝开设新的幕府,信长想要彻底颠覆幕府统治,甚至很可能想把天皇也一脚踢开,创建一种崭新的政治模式,这是光秀所无法理解的。
光秀是个传统修养非常深厚的日本武士,他难以想象失去了幕府,甚至失去了天皇,日本将会走向何处。其实当时存在这种疑惑和苦恼想法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光秀就在信长身边,对于信长的一系列举措知之甚深,因此这种疑惑和苦恼就更为深刻。他不象信长的谱代重臣柴田胜家,以及从低级武士被提拔起来的羽柴秀吉,对于那两个人来说,唯有信长才是他们的主君,甚至信长是他们心目中真正的神,只要信长下令,哪怕要他们去弑杀天皇,他们大概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执行的。并非从最初就跟随信长,并且具有成型理想的光秀,却不肯那样头脑简单地去执行命令。
既然光秀的理想是回归幕府体制,那么足利义昭不堪承受如此历史的重任,织田信长又不愿意承受,光秀自然会想:“只好由我来把日本带向和平吧。”所谓宿怨,其真相大概如此。
至于求生的想法,或许源于信长三个儿子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信长很早以前就基本确定了长子信忠的继承人地位,天正三年(1575年)把家督之位让给了信忠,到了天正十年(1582年)灭亡武田氏以后,更命令他“天下御予夺”,等于向诸将宣布,他不仅要把织田家交给信忠,还要把整个天下,也即信长即将开创的新政权都让信忠来继承。
然而于此同时,信长却又容忍甚至怂恿信忠两个弟弟——信雄和信孝——扩张领地的努力。天正七年(1579年),信雄自作主张进攻伊贺国,结果铩羽而归,信长虽然严厉地斥责了他,但在两年后(1581年)却又任命信雄为总大将再征伊贺,并在得胜后将伊贺四郡中的三个郡都封给了他。
这个时候,信长年龄最大的三个儿子里面,势力最小、名声最弱的就要算是信孝了。信孝最初继承的是神户苗字,神户氏本是伊势国的豪族,因此其名份比继承了织田氏的信忠,以及继承了伊势国司北畠氏的信雄都要差得多。为了可以出人头地,信孝费尽心机拉拢了武田氏重臣木曾义昌,为信长攻取甲、信两国打开了大门。如果信孝可以参加征伐武田氏的战斗,并且立功的话,相信也能获得相当多领地的赏赐。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信孝并没有参与信忠为总大将的这次战役——或许信忠本人为了保证自己的继承人位置不倒,也在着力打压两个兄弟,所以前此信雄才在既没有通知父亲信长,也没有通知家督信忠的前提下,要自作主张进攻甲贺国。
信孝实在是太可怜了,看起来信长想要为信孝找一个高贵的家名,赏赐他更多的领地,以缩短他与两个兄弟之间的差距,所以才会任命信孝为总大将征伐四国地区,并且暗示说一旦战胜,就让他去做三好康长的养子,继承三好氏的家名,并且很可能到时候把四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封赠给信孝。
天正八年(1580年),信长放逐了林秀贞、佐久间信盛等老臣,这些老臣的领地大多在尾张、美浓一带,他们被赶走以后,领地全都纳入了织田信忠的实际掌控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家臣们难免会猜测说,信长实际是为了扩充儿子的实力,才放逐重臣,剥夺其领地的。时间推移到天正十年(1582年),信长命令信孝领兵进攻被明智光秀拉上信长战车的长宗我部氏,同时,信长还剥夺光秀在近江和丹波的领地,打算把他转封到中国地区去。
“我也将落得林和佐久间两位大人一般的下场吗?信长公是打算用我的领地去扶持信孝吧?”光秀一定会有这般想法吧。天下将定,为了维持家族的利益,把最好的领地都封赠给同族尤其是子侄,而那些浴血奋战的臣子们则可以鸟尽弓藏了,这本是很合乎逻辑的推想。
因为与信长理念不合,因为害怕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光秀才悍然发动了本能寺之变。至于说到野心,乱世中的武将,又有几个人是毫无野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