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年仅34岁的东北抗日名将赵尚志被日军杀害,随后日军将其尸体分成两部分,尸身沉入松花江的冰窟窿里,头颅送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赵尚志牺牲63年来,中日双方一直在苦苦找寻其头骨下落。在文献档案中,人们惟一能够了解到的,就是因为枪伤,他的左眼下方有三个月牙形的伤疤……
2004年6月,有关学者在长春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有着同样伤痕的头骨,不久惟一存世的将军生前照片也在内蒙古找到……围绕在这位生于辽宁、殉于黑龙江、葬于吉林的抗日名将身上的种种谜团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这就是赵尚志将军的头骨”,2004年12月17日公安部第二研究所的专家经过鉴定得出论证。至此,持续了63年的赵尚志烈士头骨追寻事件得以画上圆满句号。
资料图片:赵尚志将军头骨(画圈处为弹痕)
神秘头骨
左眼下方有伤痕
“赵尚志确实有个外甥叫李明,去年6月,就是他参与发现了头骨……”辽宁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大庸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李明家住沈阳市铁西区,退休前是沈阳某企业医院的院长,他还有个胞兄叫李龙,在郑州文物考古部门工作。李明介绍说,赵尚志共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三,其四妹赵尚英就是李氏兄弟的母亲。
说起这颗头骨的发现经过,堪称巧合。去年,沈阳军旅作家姜宝才赴长春拍摄文献专题片,翻阅文献时意外发现当年赵尚志的头骨就埋葬在该市远郊的般若寺内。2004年6月1日,姜宝才来该寺拍摄时,从一个正在寺内施工的农民工口中听说,他们头一天竟然挖出了一颗头骨,这颗头骨没有下颚和牙齿,已被寺里改葬在一个山坡上。
抑制不住心头兴奋的姜宝才立即将此事通知给哈尔滨的赵尚志老部下李敏及李龙、李明兄弟,于是四人约定于次日同往长春找寻头骨。
次日,姜宝才等一行终于找到了那个山坡。当日18时20分他们从埋葬地点挖出了那颗头骨。那是一颗用两层黑色塑料袋包裹的头骨,学习考古的李龙立即认出:这应是一颗中年男性头骨,医生出身的李明则认出了它左眼下方的伤痕……于是一场关于头骨来历的论证就此展开。
资料图片:24岁的赵尚志(前排中间)
保存不善
头骨险遭日方焚烧灭迹
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次寻找烈士的遗骨工作会像这次一样漫长。
在抗战时期,赵尚志与杨靖宇齐名,甚至连对他恨之入骨的日本侵略者都说:“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记者曾翻阅大量“日伪”时期的中文报纸,发现从1937年到1942年间,几乎每天报纸上都会出现“匪首赵尚志”的字样,甚至日本侵略者还出重金悬赏过他的人头。
1942年2月初,误信日本特务“张玉清”情报的赵尚志夜袭梧桐河警务所,遇埋伏,次日天明,赵尚志含恨而死,享年34岁。
“当时,我姥姥、姥爷都在南方避难,听说三舅殉国了,以为报纸上说的是假的,都不信,直到看到他被杀后的照片……听我妈说,当时两位老人家难过得不行,都大病了一场,病好后就想回家乡,可是第二年,我四舅也牺牲了……”李明说。
1942年2月18日上午,日军监押赵尚志遗体准备经佳木斯空运送往新京(今长春)领赏。可是在机场,敌人发现尸体有解冻开化迹象,于是决定将尸首分离,然后只将赵尚志的头颅运送到长春,尸身则丢弃在松花江的一个冰窟窿里。赵尚志尸骨从此下落不明……
1989年冬天,从事战争史研究的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找到了杀害赵尚志的“刽子手”东城政雄。东城告诉她,这颗头颅因保存不善,日方曾想将其焚烧灭迹。幸好在当时很有影响的般若寺住持炎虚赶来,经其多方斡旋,最终这颗头颅被掩埋在般若寺内。
然而时隔47年,炎虚早已作古,这颗头骨的具体埋藏地点也就不得而知,最终山崎的找寻告于失败。
验证难题
头骨险些无法鉴定
单个埋藏于般若寺、中年男性、左眼下方有伤……这颗头骨的大部分特征都与日军尸检报告和赵尚志传记的记载相吻合,这一切无不引起赵家及众多中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为了验证头骨的真实性,家属及学者们首先请电脑绘画专家王薇对其制作了复原像,经赵尚志的妹妹赵尚文验看,发现与家兄面貌极相吻合。
2004年6月18日下午,赵尚志的亲属14人在赵尚文家举行家庭会议,他们在观看了相关资料和录像片后,一致认为:这颗头骨可能就是他们一直在苦苦寻觅的赵尚志的遗骨。
随后,赵的亲朋聘请黑龙江省文物考古专家魏正一、法医专家张立岩和刘英坤、赵尚志传记作家王忠瑜、赵俊清等人对头骨做初步鉴定,各位专家在鉴定书上如此写道:“可以断定这就是赵尚志的头骨。”
2004年11月29日,这颗头骨被送往公安部进行验证。然而,一个技术难题难住了大家。
按照规定,公安部对人的骨骼进行技术鉴定时,需要一张真人照片,可赵尚志生前却鲜有这样的遗物。就在此时,一张赵尚志24岁时在巴彦打游击的照片在内蒙古被发现,并几经辗转来到沈阳。在这张照片上,赵尚志明显比同龄人矮了一头,而且又黑又瘦,像个小孩。赵尚志的家属回忆说,赵当时的身高也就在1.62米左右。
万事俱备。2004年12月17日,设在北京公安大学的公安部第二研究所张继宗、纪元教授立即对头骨展开鉴定,其结果是:1.系入土50年以上的陈旧性骨骼;2.男性;3.年龄范围31~36岁之间;4.身高160~163厘米之间;5.颅骨左侧的骨质缺损,系死者生前骨骼损伤后的病理改变所致……这一切,都与亲属和战友们的回忆相符。随后,头骨与照片比照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再添“谜团”
头骨最终在哪安家?
随着赵尚志头骨谜团的揭开,它最终将在哪里入土为安的问题也成为了亲属和学者们关心的问题(该头骨目前暂存于公安部)。朝阳是赵尚志的老家,解放后不久,他出生的村庄即更名为尚志乡,而且家乡人还在他父母的坟茔旁设置了衣冠冢,常来悼念。
目前朝阳方面已正式发出邀请,希望将军回家,但赵尚志的家人认为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
赵尚志曾在沈阳的满洲省委工作,赵家人认为如能将他安葬在这里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目前沈阳方面尚无具体表态。
吉林通化是杨靖宇的埋葬地,有关方面能在60年后实现“南杨北赵”合璧的愿望,而长春则是这颗头骨的埋葬地,他们同样表示希望它能叶落于此。然而对于这两个计划,家属未明确表态。
黑龙江的尚志市因赵尚志而得名,又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早在头骨还在黑龙江时,该市的主要领导就前往商谈,但家属们认为如能在哈尔滨北部建一座陵园将更为理想。
究竟将军头骨将葬于何处,本报将继续关注。(2005年04月08日华商晨报/记者何骞)
相关链接
抗战名将赵尚志
赵尚志(1908-1942)辽宁省朝阳县人。1919年,随父母来哈尔滨,1925年“五卅”运动后,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主席等职务。
1940年1月,因反对“王明、康生指示信”而被开除党籍。但他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仍坚持武装抗日。1942年2月13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1982年6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提议,给予赵尚志完全平反并恢复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