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的文化底蕴好似一坛美酒,时间久了,藏得深了,味道也越来越醇了。今天,当这坛美酒被发掘出来,它的香气也就无法掩盖。千年历史沉底的文化细细道来。
拼茶古镇清代建筑作者:王璟 钟川 茹青青 吴雪翌 陈丹晖 刘伟杰 金昭荣
斑驳爬上青砖,瓦片已经有了些许磨损,连地上青石板的纹路都显得不再那么清晰了。日升日落,冬去春来,岁岁年年人不同,古镇也不同了。一座在唐宋朝获得历史的小城,古扶海洲西北的一抹,虽有海洋的包容与从容,却总是显得有些苍老。 2008年,栟茶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发展改革小城镇。之后,栟茶成功申报了中国特色镇旅游新干线试点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从今年开始,栟茶会逐渐展开对古镇风貌区的打造,重塑当年的模样。
“这个石板街,引人注目”
清晨五六点,夜才刚刚褪去,栟茶石板街上阵阵的烧饼香就将小镇从熟睡中唤醒。
烧饼是栟茶的地方特色美食,老石板街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烧饼店。朱德群今年50岁,和妻子经营一柱楼小朱烧饼店已经33年。揉面团、放馅料、开炉烧烧饼——这些承载着古镇居民传承了百年精工与诚心的步骤,烙出了“酥、香、鲜”的饼,也形成了石板街上的一道味觉风景。做烧饼时,朱师傅会把一个个酵团滚得扁圆。案板上时不时发出“咚咚”的声音,声音在中市街上传得很远,这是在提醒人们——烧饼要出炉。出炉时,金黄色的烧饼上翻滚着的白色蒸汽,裹着馅儿和芝麻的香气,咬一口,喷香的馅料搭配酥脆的外皮,唇齿留香。 烧饼唤醒了小镇,也唤醒了古镇的石板街。
青砖黛瓦,石板街两侧的徽派建筑好像还和百年前一样。百年来,低矮的建筑、厚重的屋面和高昂的正脊,沐浴着潮湿的海风,为小镇的人们提供安家落户的居所。现在,仍有很多居民在这里做着小生意,感受大海的恩赐。但百余年的石板街,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历经战争、文革,又经人事变迁,如今仅在东街、西街和中市街,留着1600米长、3米宽的青石板。
周勤是栟茶的退休教师,他说,在他的人生当中,最怀念的就是在石板街旁的那段日子。“这个石板街,引人注目”。
青石铺就的石板街、排列有致的屋房、古朴的木板门和沟槽,构成了他对旧居最深刻的记忆。他说,在海滨小镇,风潮湿得好像能捏出水来,这里的石板还能够发出像金属一般的声音。走在石板街上,人和物的影子映上雪白的墙,构成一幅幅巧妙的水墨画。晴朗的夜晚,待人们结束一天的忙碌,把木板插到凹槽里,星空下,就仅留石板街细数时光的流转。
现在,周老已经不住原来的那间房子了,但他喜欢经常去别人的老房子逛逛。他说,“我喜欢到里面看一看,那个大门、里面的过道、厅房,比较温馨”。
2013年,世联地产华东战略顾问事业部为栟茶镇制作了一份《南通栟茶古镇项目整体定位及开发策略建议》,为古镇风貌区建设、古镇保护和开发等问题给出了详细的方案。
谈到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周老显得很开心,“(石板街)搞了风景带,过会你们有时间可以走一走石板街”,周老说,“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我们栟茶”。
记忆中的古镇逐渐清晰
在《南通栟茶古镇项目整体定位及开发策略建议》中,规划保护范围北至滨河路、南至环栟南路,西至镇海路、东至通洋大道,总面积约65公顷。从今年到2016年,栟茶将逐渐完成对规划区东部的古镇风貌区打造。当中,栟茶将于今年完成两大地标性建筑——寿圣寺和一柱楼的相关建设工作。
“仅仅是民居可能还不足以说明曾经的一种辉煌或者是传统的状况”,东南大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董卫教授说,“一个古镇他本身需要有一些重要的这个节点的空间或者是标志性的这种建筑来强调他的一种地方性,一种历史性,要把这东西强化出来。”一柱楼和寿圣寺就是栟茶的两个重要节点。
一柱楼的主人名叫徐述夔,清代栟茶场人。他感叹明朝的消亡,就从“大厦将倾,一柱难支”中取义,为自己的小楼取名“一柱楼”。康乾年间,徐述夔在一柱楼吟诗作对,品茶会友,一柱楼也随之风光,阅尽文采风流。但徐述夔一直不满清朝当政,常有反清的情绪显露在诗词中。他去世后,徐家后人受到文字狱的波及,被诛灭九族,一柱楼也被没收充公,无限凄凉。株连九族的可怖让百姓谈“楼”色变。百姓对一柱楼心存忌讳,更谈不上对古楼进行保护和修葺。到了解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漠,最终使一柱楼没能支撑起朝代的变迁,在时代的变革中,最终颓丕。
至今,“一柱楼”未必见过多少相机的聚焦,也未必听过多少游客的喧嚣,却记载了诸多古镇居民的故事。
小时候,摄影师缪金生住在一柱楼旁边,那时,他最喜欢到一柱楼玩耍,尤其喜欢敲一柱楼门前的几面大石鼓。他清晰的记得,这几面石鼓上面有着紫色的花纹,每到天气不好时,石鼓上面就会蒙上一层“汗”。潮气附着在石鼓上,也附着在他的记忆上。
不过,时代没有让这段记忆成为绝唱。
2014年,寿圣寺和一柱楼将会从历史的冬眠中苏醒,以新的面貌面对一个有着千年古镇气脉的新栟茶。随着一柱楼的复建,一座文字狱博物馆也会随之被打造,通过文物展示、电子浏览等方式,展现清朝四大文字狱的历史。复建后,一柱楼可能会依据徐述夔相关史料记载,建造恬静雅致的野菊园、紫牡丹园,把时光掩盖的珍贵历史层层剥开,展开历史的面貌。而寿圣寺作为会以宗教建筑为主,搭配清心淡雅的园林水景,融入“前街后寺”的总体布局,闲时供人休憩,节时举办庙会,处处展现古刹的新面貌。
其实,早在2010年,古镇就已经开始筹划一柱楼和寿圣寺的保护建设工作。2012年,栟茶专门邀请东南大学组织编制《栟茶镇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2013年5月,规划终稿被确定下来。一柱楼和寿圣寺,只是千年古镇新蓝图最先舒展的一角。
千年古镇新发展
一千年前,栟茶古镇孕育了唐宋的盐业。一千年后,栟茶的文化底蕴也未曾改变。
东南大学最终将栟茶古镇定位为“唐宋盐业之乡,世外千年古镇”。在未来,栟茶会主要保护古镇的河滩景色和田园风光,保护自唐宋至民国乃至现代的历代留存史迹文化,保护南北融合的特色文化肌理,保护中国古代制盐、晒盐、熬盐、采盐的盐业文化,充分体现栟茶古镇唐宋制盐文化、海鲜文化、教育文化、水文化等四大文化特征。
“从南通这个地方到扬州,过去是存在几条水系,就是运盐的通道”,董卫教授说。东南大学的董卫教授也参与到了栟茶古镇的规划工作中,在董教授看来,运河文化可以被看作栟茶的核心文化价值。沿着运河,这里将会形成栟茶的另一个特色区域——栟茶运河景观带。沿栟茶运河而行,可在盐韵滨水休闲街临水而坐、泛舟而行,品一口香茗,听一曲浒零花鼓,感受古镇闲情;可在水岸餐饮美食街尝一口白煨蛏汤,住一间民宿,推窗临河,枕水而居;也可在滨水商业街感受禅意风情。
如今的栟茶正逐渐从“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型。二级甲等医院、医养结合养老院及公园广场等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栟茶高级中学的教育质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名气越来越高。栟茶镇在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不断发展。
从去年开始,栟茶制作了《居旅栟茶》杂志,梳理古镇的历史文化。
编辑部的缪庆林如今已经76岁,为了这份杂志,他比退休前还忙,有时要1点才能睡,早上4、5点又要起床。“人家这个年纪都退休了,不是打打牌就是玩嘛,我现在却在搞这个事情”,他说,“我现在就挑这个重担,就是现在不怕苦不怕累,就在废寝忘食地在搞这个东西。”古镇的风貌越来越明晰,它和外界的交通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交通的便利,让栟茶和其他地方的距离越来越短。现在,省道221线复线、省道221线、省道225复线让栟茶与外界轻松联通,从栟茶出发,两小时就能到上海;宁启铁路让栟茶和南京、南通、启东之间方便直达;距离最近的南通机场只有45分钟车程,到较远的虹桥机场也不过2.5小时。
公路、铁路和航空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让栟茶与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建起“2.5小时黄金经济圈”。栟茶的文化底蕴好似一坛美酒,时间久了,藏得深了,味道也越来越醇了。今天,当这坛美酒被发掘出来,它的香气也就无法掩盖。 千年来,栟茶以海水为墨,绘出了一幅幅丹青。今天,古镇重描丹青,一笔一划,淡妆浓抹,把千年历史沉底的文化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