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梅葆玖谈父亲梅兰芳:对京剧的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
今年的10月22日,距离那个最著名的甲午年的这一天已经整整120年,这是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的诞辰纪念日。
梅兰芳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国际上也是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戏剧人,几乎就是中国京剧的代言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戏剧表演体系被誉为世界上公认的斯坦尼表演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之外的第三大表演体系。
所以,今年在梅兰芳双甲诞辰之际,各种纪念梅兰芳的活动隆重揭幕。北京京剧院“双甲之约”的演出从梅兰芳的家乡江苏泰州起航,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国内戏剧重镇码头引起很大反响,随后在中国香港和梅兰芳生前未尽愿望的宝岛台湾演出,按图索骥当年大师巡演之路,今年更是由北京京剧院梅团领军,大张旗鼓地赴美国、日本和俄罗斯最引人关注的剧院演出,梅兰芳之子、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先生挂帅出访巡演。在海外,梅派传人和弟子们在给中外观众奉上精彩演出之余,也感受到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恩泽,他为后世留下了艺术的传家宝。
梅兰芳位居四大名旦首位,近年来演绎梅兰芳生活的影视剧和舞台剧也有很多,除了描述梅兰芳卓越的艺术成就,也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梅兰芳蓄须明志抗日不唱戏的一幕,梅兰芳之所以今天还被我们怀念,也正在于此。现在的某些艺术从业者不仅仅缺乏艺术功力,还有短视、拜金、互相拆台、嫉妒等不少旧戏班的习气。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是民族瑰宝,而他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更是我们今天的艺术从业者应该学习的。
在今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重走梅兰芳大师路,感受到的不应仅仅是荣耀,应该是前人种树、我们后人乘凉的感恩之心;也不该是亦步亦趋的如影随形,艺术从来都是创造重于模仿;更应该专注于从艺术到观念,这几十年京剧不景气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京剧人自己又放弃了哪些宝贵的东西,失去了哪些原本大有可为的阵地呢?梅葆玖、卢燕这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可以流利地用英语对话,他们出国之后比很多年轻人更能适应西方的环境和味道,更了解西方人的审美,而年轻的京剧人除了认识那些国际名牌,又有多少心思放在了解西方当代的文化上呢?京剧离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远,或许答案之一就在这里。
晨报记者和璐璐
本特刊老照片
均选自《双甲之约》画册
梅葆玖谈父亲
梅葆玖身边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很西化,平时喜欢穿西服、吃牛排,喝下午茶喜欢点卡布奇诺和小点心,还喜欢汽车,小院里据说还有他的最爱——哈雷摩托,他老人家也会说流利的英语。对于这些,梅葆玖说是源于父亲的影响,从小父亲就对西方文化不抵触,带他到剧院听西洋歌剧,探讨他们的发声方法,甚至小时候也是在西方的教会学校念书。
学习中西启蒙教育
梅葆玖是梅兰芳9个孩子里最小的,在今年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的时候,他也是九个兄弟姐妹中唯一在世的,虽然梅葆玖先生已80高龄,但他今年也是挂帅梅派艺术大旗,将国粹京剧和梅派艺术从父亲的故里江苏泰州带到美国、俄罗斯、日本等世界各地。
梅葆玖10岁开始学戏,学戏之前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上海租界的教会学校念书,因为父亲梅兰芳认为,光学戏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回忆起小时候的上学时光,梅葆玖说,那所学校是中法合办的,那时候圣诞节要唱赞美诗,白天上学,晚上学戏。在老科班富连成学戏的,吃亏就吃亏在文化课比较弱。
“我父亲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开放式的,他也从不跟我们急,多是开导式的。比起来倒是我的母亲比较严肃,因为我的母亲是满族人,又是旗人,所以规矩大了去了,比如大人说话不许插嘴,大人不动筷子你不能先动筷子。”
性格不容易紧张
“我的性格是随我父亲,不容易紧张,反正我从小看我父亲什么事儿也不着急,他这一辈子也没跟家里人红过脸,跟我们小孩也没发过脾气。要是他发脾气把我们骂晕了,那我们反倒更不明白了。遇到一些大事时,他从不先发言,总是问‘您说呢’,这样也就保证了他从不主观,他总说多听听有好处,那时候家里有好多老师,大家的想法他综合过来就拿着用,所谓的高人,就是多听别人的。”
“我父亲61岁去世的时候正好是‘文革’之前,那会儿江青让排现代戏,男旦这个行业受到批判,这行当整个被枪毙了。那年头我正好30来岁,是唱戏的黄金年龄,可是我也不能吊嗓子,要不就成了整天想着复辟的‘封资修’,好在我被划归到‘牛鬼蛇神’那堆,不是‘敌特犯’,我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为那会儿我家里就有汽车,夏天还有冷气和冰箱,可是那是我爸爸挣来的,我也没干什么亏心事。我的性格是挺乐呵的,不爱紧张,那会说下午三点批斗我,我一看还有俩钟头,就先睡一觉。我想着,反正我认罪就行了。然后他们来揪我,我说我刚睡醒,洗把脸再走,他们都气得不行,反正他们怎么批我,我都不急。那会儿不能唱戏,我也不生气,我就想又不是我一个人不唱。然后他们让我去农村劳动,其实我现在身体还行,就得益于年轻的时候在农村干活,我什么农活都会,半夜到田里逮蛤蟆烤着吃,也挺乐呵的。”
80岁依然骑车上街
梅葆玖先生的生活非常西化,除了从小在教会学校的熏陶,也跟父亲不排外有很大关系。“父亲让我们从小就学外语,学会跳舞,学会吃西餐,他经常出国,总跟我们说吃饭轻一点。”葆玖老师能说流利的英文,喜欢吃牛排、喝咖啡。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汽车,喜欢哈雷摩托,虽然已经80岁,梅葆玖先生依然能自己开车上路。在平时,为了方便,梅葆玖还能骑自行车上街买东西,“平时我教学生,都是亲自做示范,学生们老怕我累着,其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是好事。好多老人在家一待就朽了,我就是闲不住,喜欢自己骑车什么的,活动一下。”
“我父亲喜欢歌剧,也喜欢看芭蕾,现在我住的地方也是为了离剧场方便,去长安大戏院、首都剧场看戏都非常近。”
“我虽然唱戏被‘文革’耽误了,但还是收了四十多个专业徒弟,一辈子都传承我父亲的梅派艺术,将来我上天碰见我们家老头儿、老太太,也能交代了。要说起来,现在京剧演员真幸福,那时候科班里的学生真是吃苦,甚至可以说很残忍。但现在成不了角儿也是体制问题,不能放松自己躺在体制上睡觉,娇生惯养成不了角儿。”
-梅葆玖的徒弟们
胡文阁(男旦传人):2001年拜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为师,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唯一的梅派男旦继承人。同时师从德高望重的琴师姜凤山先生学习,并得到虞化龙、王志怡、李玉芙等京剧名家的悉心指点。
李胜素: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河北省柏乡县人。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该团领衔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1997年获古巴第十四届“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师承刘元彤、姜凤山、刘秀荣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
魏海敏:台湾著名京剧旦角演员。从幼年起在台湾接受京剧表演培训,专攻旦角。1978年毕业于海光剧校,初学刀马旦、后习青衣。毕业后即任海光国剧队当家青衣花旦。1991年正式拜大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为师,专攻梅派艺术。其后多次在两岸演出。曾获台湾多项最佳演员奖,并荣获大陆梅花奖。曾随国光剧社来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在现代京剧《欲望城国》、《楼兰女》、《奥瑞斯提亚》等一系列莎翁剧作改编剧目中的表演,给京剧界带来震撼。
董圆圆:国家京剧院三团主演,梅葆玖的亲传弟子。1975年考入天津市戏校,198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1990年移居中国香港加入香港京剧团,1993年被推荐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1995年拜梅葆玖为师,2001年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及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2年考入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