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58年张北马的命名仪式。
赛马会本是蒙古族的习俗。蒙古族各庙于每年阴历六月十五举办跑马等娱乐活动,11岁至15岁孩童参加。张北系蒙古、汉等多民族聚居,汉人学习赛马并非易事。
1934年始,在邑绅张万善提议下举行了赛马会。尔后成为惯例,每年在夏秋之季举行,其目的是通过竞争比赛,优胜劣汰,以使良马不至湮没,借此机会也可以招来客商,输出本地良马。
解放后,赛马会一直延续不断,规模也不断扩大。1958年张北举办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赛马会。会期从8月8日至12日,历时5天,当地数万名群众观看了比赛。赛马场设在县城东门外大草滩中,五万余平方米的赛马场上,南面是主席台,东面是商业区和剧场,北边是牲畜展棚。四面红旗招展,万头攒动。
比赛的主要内容是纯种马对杂种马和杂种马对土种马的速度、拉力和骑术表演。通过比赛,充分显示出良种马的优越性。特别是精彩的骑术表演,150名骑手穿着节日的盛装,列队进入赛场后,展开了激烈的竞赛。英姿飒爽的男女骑手们,时而马上倒立,时而镫里藏身,时而持枪射击,时而挥刀劈靶,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声。
本次赛马会同时还举办了“张北马”命名仪式和牲畜展。通过展比,评比出85个牲畜群,127匹良种马,为外省、市提供种畜2682头。1958年的赛马会,促进了本县畜牧业的发展和“张北马”在全国的推广,在张北的畜牧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1972年夏季,由于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在张家口设了赛区,才又于7月下旬举行了一次赛马比赛(表演),人们得以一睹张北赛马会,这次赛马比赛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新闻纪录片,在全国放映。
张北马是一种杂交改良马。其毛色以粟、骝、黑色为主。体型健美,颈较厚,蹄质坚实,眼大有神,耳直立,结构匀称、紧凑,体幅宽度适宜,髻甲明显,性情温顺而有悍威,挽重能力强,为我国良种马之一,驰名长城内外。
张北县地处坝上,拥有得天独厚的畜牧条件。这里不仅地势开阔平坦,而且草美水丰,自古被誉为“天闲刍牧之场”。据《口北三厅志》载,今独石口北,红城子南,以及张北县北境,乾隆时就是以怡亲王为首的王公大臣的租牧地。清诗人高士奇在诗中曾对坝上的刍牧业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云山绝好塞垣图,浓黛轻烟晓暮殊。野外八屯分畜牧,马牛千里富青刍”。
自1951年以来,张北县的农牧民为了改进当地蒙古马的体型、体力,用高(纯)血公马对当地蒙古马进行杂交改良。改良后的马体高、体长、胸围、管围都有增加,挽力也比蒙古马提高了一倍。
由于张北马外貌结构较好,生产性能强,深受省内外用户的欢迎,销往全国19个省、市和自治区。(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