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盐政、漕运为明清三大政,被时人称为油水最肥厚的衙门。明清时期山西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水利专家。他们不仅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水理论与技术,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水平和能力,而且廉洁奉公,不贪占国家便宜。明中后期沁水人刘东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刘东星,字子明,山西沁水人。隆庆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河南人、大学士高拱兼吏部尚书因他不善逢迎,以非时考察,贬谪蒲城县丞。但他毫不气馁。不久调庐氏知县,累迁湖广左布政使。
平粜济民,献身治黄。万历二十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当时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朝鲜告急求援,明朝调集数十万大军集结在天津。可是当年天津、静海、沧州、河间都遭灾,米价飞涨,百姓流离失所。刘东星奏请运漕米十万石平粜,民乃获救。
明中后期,黄河决口频繁,河道迁徙不定,灾情严重。万历二十六年,黄河又在单县黄堌决口,冲毁运河,漕运河道梗阻,朝廷以刘东星为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漕运,先后主持了开赵渠,通邵伯、界首二湖的河渠等重大水利工程。刘东星在漕运要道徐州、下邳至宿迁一带,沿潘季驯治黄故道挑挖开浚,五个月工竣,费仅十万。得到皇帝下旨嘉奖。第二年,他又开挖一条沟通淮河和海河,便利漕运的加河,此项工程前任总督翁大立首先提议,其后工部尚书朱衡、都御史傅希挚都建议过,明廷也数次派遣官员勘察,终未上马。后来河道总督舒应龙曾开凿韩庄一段,但也因工程太艰巨中途而废。刘东星倾全力实施此项工程。原来工程概算估计需经费120万。刘东星吃住在工地,精心组织施工,和民工同甘苦,披星戴月,日夜不停地奋战,大大节省了工时公费,开工后挖成渠十分之三,经费只花了7万。但由于日夜操心,劳累有加,刘东星病倒在工地上。有人建议他回家养病,朝廷屡次温旨慰留,但这位明后期水利专家,为了国计民生,最后累死在治水工地上。
廉洁敬业,影响后世。刘东星的廉洁敬业、死而后已精神在身后的确影响了一批山西水利专家。至清时,山西又出现了一批水利专家。兴县人孙嘉淦提出开分洪道以减轻水灾的思路、吉县人兰第锡主持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水利河防工程、兴县人康基田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浑源人栗毓美多年主持黄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创造出“抛砖筑坝法”,是中国治河史上又一项重要的水利堤防技术。该期山西涌现的治水专家,数量多,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贡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