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跨文明和平对话与合作发展的价值理念从历史纵深中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了古老海上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国这个著名的文明古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大国,也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精神,铸就了古代中国处于世界前列的辉煌航海业绩和航海外交成就。
追溯丝绸之路之初起,这是一条由民间对外交往活动而逐步形成的线路,正式成名则来自国家的推动。2100多年前,张骞的赫赫声名与丝绸之路的开创联系在一起,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郑和下西洋,其间经历了1500多年,中国人在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上的对外交往从来没有中断过。600余年前,郑和航海的辉煌业绩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联系在一起,郑和作为明代中国国家航海外交的代表,正说明了中国不仅是一个海洋大国,而且是一个海洋强国。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印度洋
2015年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611年前,明朝永乐三年(1405),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明代中国外交达到了鼎盛,达到了中国古代航海外交的巅峰,在中国古代外交关系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洋究竟指哪里?这是郑和下西洋研究的基本问题。一般谈及郑和下西洋,强调的是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国与南亚关系、中国与西亚关系、中国与东非关系,等等。笔者最近考证表明,郑和下西洋的“西洋”,一开始是有特指的,即印度洋。在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指为“那没黎洋”,也即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鉴于迄今大多学者仍以文莱划分东西洋界限,对郑和所下西洋的认识模糊不清,澄清下西洋即下印度洋,调整观念,这对于下西洋的目的与史实至关重要,同时也说明我们对于明代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应该有一个全面的重新认识。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中国人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走向了海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终极目的地是西洋的古里。古里,即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又译科泽科德。此后七次下西洋,古里每次都是必到之地,并在第四次以后由古里延伸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乃至东非。这些地区与海域都在印度洋的范围以内。更重要的是“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国家航海外交为全面打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划了一个圆。由此明朝人的航海外交达于鼎盛。
在古代,印度洋上的贸易路线将亚、非、欧三大洲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郑和七下印度洋,联通了亚、非、欧,明代的中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全球”贸易雏形,为全球洋上贸易作了重要铺垫,也可以说拉开了全球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