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白云机场接到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化工院3位教授,把他们送上前往惠州学院的专车,心里还是放心不下反复叮嘱着,有机化学系主任福金带着点调皮的语气回我道,“我们已经是半个惠州人了,不用担心,下次来惠州我带你游西湖!”
今年,这已是第五批次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的院士专家团队进驻惠州学院工作,专家一来就是一个月,把广东当成第二个家。下工厂,去车间,深入实验室,与惠州学院科研团队联合研发项目,希望能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两校的结缘,源于2014年的10月16日,惠州市政府、市科技局和联盟牵线搭桥,“惠州学院-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联合研究院”顺利揭牌。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双方多次反复交流洽谈,期间乌方学校二度派遣代表团来华洽谈签署合作协议,最终于2015年的10月22日,中乌两校确认首先就电子、化学两个领域的三个项目开展联合研发工作,从此惠州西湖与基辅第聂伯河的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在惠州学院-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联合研究院的办公室里,69岁的西达连科副校长带着两个物理金属系的年轻助手与惠州学院电子系龚教授围绕《开发新一代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设计薄膜触点》联合项目密切交流着。双方不仅立足于高校需求,还考虑地方市场化可能性,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研究价值、材料性能等因素,选定石墨烯作为太阳能电池的材料,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大量的理论计算来设计薄膜触点。这种研究方法是模拟材料的结构和光电性能,指导材料的实际开发,乌克兰专家负责理论计算,惠州学院则为他们提供实验数据,并根据他们的计算结果开展验证性实验。计算与实验互相补充,高效低成本,可以避免盲目实验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研究这个项目也是结合当地企业技术需求,希望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延长使用寿命。
第一天下班前,西达连科副校长小声地问我,他发现学生都是晚上11点才下自习,他也想工作到那时才回去,不知是否可以。往后的日子里,老校长的生活保持两点一线专家公寓-办公室不变,饿了啃两块从乌克兰带来的黑面包、巧克力,或是让助手给他捎两个苹果两根香蕉。他说,工作就是他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觉得疲惫,反而会有一种难以明了的电流充满全身骨骼,滋滋的运作与身体动作的协调、大脑快乐的演奏共鸣。
饭后闲聊,问起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老师的工资,老校长面露羞愧地说,政府不注重科研投入,再加上乌俄战争爆发以来每个人都要向国家上缴战争税,他们学校老师的收入可能不到我们中国的五分之一,很多科研项目都因经费不足而被迫中断,许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辞职转业。但他很自豪的是,还是有很多的科学家留在学校,为了科研奉献一生。或许正是被老校长这种执着、大无畏的科研精神所感动,龚教授原本还有其他的工作安排,但也想尽办法挤时间与老校长多探讨。
而在惠州学院化工系的实验里,有机化学系主任福金教授和无机化学系伊万宁科副教授的团队分别就《不含重金属利用催化系统合成苯甲醛的绿色新方法》及《在碳纳米管表面沉淀金属粒子或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和应用》联合项目如火如荼地做着实验。
化工系的两个项目正是紧密围绕惠州支柱产业定题,为西湖水注入一股清流。芳香醛的绿色合成要用到大量甲苯及其衍生物等基础原料,而大亚湾石油化工产业链可以为项目提供足够的基础原料。一旦项目取得成功,并在工业生产中实现产业化,将给惠州石化产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无机组李博士说,乌克兰专家的研究特长在于高性能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应用,而我们的优势在于无机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应用。通过联合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这也是两校缔结良缘建立国际交流合作的有益探索。
国庆前的那周,陪同惠州学院彭院长一行五人访问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近两个月,乌克兰局势再度紧张,乌东地区武装组织与乌克兰政府军继续交战,临行前我们不免有些担心,然而抵达后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所谓的“威胁”、“战乱”,更多的是知识的庄严和神圣,以及身心远离尘嚣干扰的宁静与自由。
这座坐落在美丽的第聂伯河河畔的大学,建校于1898年,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100多年的历史,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用它别具特色的建筑将大学打造成一个森严的殿堂,标志着知识的庄严,学者的尊严。与国内学校有着天差地别的是,中国的大学校门或是装饰着鎏金大字,要不然学校全名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的还挂满金灿灿的荣誉奖牌,显得高调而奢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的校门却十分低调普通,且略显窄小。冷不然地从一个小山坡拐进去就是了,大概一个半车宽的宽度,石拱门上刻着基辅理工的缩写“NTUU KPI 1898”,没有额外的装饰。也正是从这简朴的校门里,走出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数以万计的科学泰斗:“现代直升机之父”西科尔斯基、“航天学之父”科罗廖夫、“世界焊接学之父”叶甫盖尼·巴顿、“重型运输机之父”安东诺夫、“元素周期表之父”门捷列夫,实在令人称奇。
沉浸在优美的校园,惊叹于辉煌的学术成就,感叹于杰出的校友资源,两校目前开展的3个项目已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而此次出访更为未来两校科研、教育、创新方面的深入合作拓宽道路,一步一情,路很长,很宽,一同携手并进。波谲云诡,两年可以改变很多,如同惠州西湖与基辅第聂伯河,惠州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从陌生到相知,从框架合作到深入合作。这两年的国际科技合作路上,对惠州,对基辅,对我们,都收获了太多。也期待着,这场跨国马拉松还有更多激动时刻等着我们。
雨后的周末,与专家们漫步在西湖边,微风拂湖逐波而过,湖光灿闪,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此情此景,诱得被贬至此的大文豪苏东坡颂出“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的佳句。与专家们讲起苏轼与惠州西湖的点滴,不禁感叹,要多学习苏东坡的乐观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惠州已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户,生活的苦涩总能酿造成甘甜,中国与乌克兰两国的关系也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俄罗斯散记之:丝路花雨》
(此文已获作者授权,在乌克兰中文网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作者简介:
郭凤志,高级工程师,国内知名“一带一路”和国际技术转移专家,广东科技企业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秘书长,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中国广州—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曾先后190多次到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从最西端的加里宁格勒到最东端的海参崴,并被全国权威机构评选为“2015全国十大俄语人物”。
作者微信号:b710527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