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结束了在北冰洋最后一个站位的考察作业,完成并部分超额完成现场考察作业任务后,正式踏上归程。
本次北极考察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获国家批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后,开展的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对进一步认识北极快速变化及对我国气候影响,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队自7月11日乘“雪龙”船从上海基地码头出发以来,克服恶劣天气和北冰洋海冰较常年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先后在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和海台、加拿大海盆等区域,进行了包括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多学科领域在内的海洋综合考察定点站位和冰站综合考察站位的作业,完成了90个海洋定点站位的综合考察、7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的现场考察作业任务,获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样品。
考察队开展了多项具有突破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考察活动。其中包括,首次在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锚碇浮标,继第三次北极考察成功布放沉积物捕获器后再次在加拿大海盆区域成功布放一套沉积物捕获器,为获得长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资料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冰站考察作业期间,考察队首次在直升机支持下,由中美双方合作布放了3套冰基拖曳式浮标,并首次在北极地区成功布放了3组由多个冰浮标组成的浮标观测阵列。冰站考察结束后,考察队又首次在楚科奇海台和加拿大海盆区域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考察作业,获得了重力、磁力、地震和热流等多项数据资料,为了解该区域地球物理的关键要素与构造特征,做好北极环境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考察队还利用“雪龙”船走航期间,开展了全航段走航表层温盐观测、走航气象观测和边界层化学过程观测、走航海冰观测等多项观测活动,获取了沿航迹的走航海洋气象要素、北极天气系统、云特征、海冰冰情和温室气体等观测数据资料,同时完成了400个抛弃式XBT(温深剖面观测)、XCTD(温盐深剖面观测)浮标,10枚Argo浮标,8枚Argos表层漂流浮标的布放。
据悉,“雪龙”船目前已穿过白令海海峡,由于白令海上有一个强气旋经过,现正在圣劳仑斯岛西北角抛锚避风。自出发以来,“雪龙”船已航行8400多海里,目前距国内基地码头尚有3400余海里。“雪龙”船将按计划于9月24日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海洋报讯(特派记者 张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