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 蒋涛)中国总理李克强11日来到天津市西于庄棚户区改造工程现场。
去年年底,他曾到到此看望棚户区居民,要求加快这片棚户区改造,并承诺一年后再来。时隔9个月,李克强如约来到迁建施工现场。
在59栋拔地而起的楼房前,李克强对迁建安置居民说,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动力。棚户区是历史的欠账,也是城市的“疮疤”,要一茬接着一茬干,抚平这个“疮疤”。
将棚户区称作城市的“疮疤”,可谓恰如其分。曾在棚户区居住的居民大多熟悉“出门就下坡,雨天漏不停,挑水累倒汉,生火愁煞婆”的生活。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总理‘提前’回到棚户区,说明他的目光一直聚焦棚户区改造,作出承诺就一定要兑现,推出的政策就一定要落实。”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指出,棚改是中国政府为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改造城镇危旧住房、破除城市二元结构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棚改”一直是李克强关注的重点。早在2005年,李克强主政辽宁期间就大力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棚户区改造,改造城市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被联合国人居署赞为“世界奇迹”。担任常务副总理期间,李克强亦推进包括“棚改”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曾坦言“棚改”是“世界性难题”,但也强调“即使是天大的困难也要上”。就任总理以来,李克强多次赴内蒙古、天津等地考察棚户区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3月,李克强就任总理之初到内蒙古包头考察棚户区“遭遇”光屁股小孩抢镜,棚户区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引发舆论关注。而今,棚户区改造项目已让小孩一家乔迁新居。
“这(棚改)牵动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关注这些居民的生活,抚平城市的‘疮疤’,正显示出总理的民生情怀。”张占斌认为,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对于棚改始终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并寄予厚望,希望以“棚改”实现民生最大公约数,避免在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中出现“贫民窟”,同时拉动增长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带来惠民生、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一石多鸟”的功效。
“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李克强曾言。此次,他再言要抚平城市“疮疤”。中国总理的关注,无疑将为更多棚户区居民生活带来变化。11日,一位天津棚户区居民给李克强一幅字:一诺千金造福百姓!李克强说,这个“一”不是我一个人,是政府一诺千金。
中国新一届政府加强了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污染防治等民生和发展工程建设。正如李克强在刚刚闭幕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言,扩大的都是长期制约平衡发展的“瓶颈”,有力地支持了新型城镇化,也有效地增加了公共产品供给。
“‘棚改’不仅仅是住房保障问题,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而形成各要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生态,最终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持久动力。”张占斌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