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蒋涛 郭金超)1954年9月15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以一届全国人大为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2014年9月15日,走过一甲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久弥新,中新网记者采访了一些老代表,探寻亲历者记忆中的历史片段。
“白毛女”田华:“文革”中我也珍藏着代表证
“当全国人大代表,是人民把这份荣誉给了我。人大代表不是一个符号,也不是一种奖励,而是一种责任,是非常重的责任。”曾塑造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形象的86岁老艺术家田华告诉记者。
她特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珍藏了60年的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证书,时年26岁的田华成为中国首届全国人大代表。证书内写着姓名、年龄、代表单位等,还盖有中央选举委员会的印章。
“这个证对我来说非常珍贵,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我一直都把它保管得好好的。现在打开,还像新的一样。”老人说,后来的“文革”时期,她把代表证件层层包好藏在床底下,等待证件“重见天日”,“因为我相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是正确的,我们的国家总有一天能回复正常”。
回忆起开一届人大会的情形,田华表示,周恩来总理经常与代表们聊天,“在他跟前一点儿也不觉得拘束”。当人大代表期间,田华结识了很多劳动模范,以及很多科学界、军事界、文化界等各方面的知名人士。“我印象最深的是梅兰芳先生,他那么有名,为人却特别谦虚。我至今保留着他送给我的签名照。”
谈及履职经历,田华曾到涿州永乐村做过调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我们就围坐在炕头上,没有隔阂,也很随便。那个时候我们和人民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都是从人民中走来的”。
“劳动模范”胡兆森:几十万百姓自发游行拥护宪法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胡兆森说,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当天,1200多名代表聆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时年26岁的全国劳动模范胡兆森也是其中之一。他还记得,3个多小时的报告,引起阵阵“潮水般的掌声”。“我紧张地拿起笔记本,一句一句地记,一边记一边鼓掌。”他说。当代表们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通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代表们全体起立,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消息传出后,百姓自发上街游行,北京的天安门前、大街小巷,几十万人鼓掌、欢呼,热烈拥护这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胡兆森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也是一个终生难忘的历史时刻。代表们乘坐的车开得很慢,大家一路欢呼着回到住地,我连嗓子都喊哑了。
高山族代表田富达:大会为少数民族代表配“一对一”翻译
“当选人大代表,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恐怕对于我们民族来说,也是第一次。”来自高山族的全国人大代表田富达回忆说。
他还记得,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涵盖中国各个民族和阶层,各民族语言不同,大会主要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配备了同声传译;对于一些来自偏远地区、完全听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代表,大会则为其配备了“一对一”翻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仅为少数民族代表服务的工作人员就有不少。”
这次会议,同样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田富达记得,自己小时候由于日本侵略者切断了高山族与外界的物资交易,族人到外面买食盐、生活用品和农业工具不得不开“路条”,由日本警察批准了才能下山,“高山族被赶到山里,用铁丝网隔离起来,受的苦很重。”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田富达曾就培养高山族干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那是1956年,周恩来总理找我了解情况。他问我,高山族干部文化水平怎么样?我说,比较低。他说,得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这样,我就写了一个关于加强高山族干部学习的报告给中央统战部。后来,中央民族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培训班,培养了50多人,最后留下毕业的是36人,这批干部是很宝贵的。”他说。
从一届全国人大到八届全国人大,田富达还曾经历一件“天大的喜事”: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台湾代表团。
“那时候,通知我参加台湾团,不是福建团了,我才知道台湾团正式成立了。”田富达说,组建台湾团表明全国人大对台湾同胞更加重视,“作为高山族人,我感觉自己的担子更重了,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