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石家庄9月18日电(高红超 俱凝搏)在石家庄市最为繁华的中山西路上,地铁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预示着不久的将来,这个城市将进入“地铁时代”。
车流往来如梭,矗立在喧嚣的商业大楼对面的石家庄民间工艺博物馆显得静默。当人们匆忙从旁走过,很少有人知晓它的前身是“人民影院”,也少有人去探寻60多年前,曾在此召开的两次人民代表大会,拉开了新中国民主建国的序幕。
今年9月适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奏”和“雏形”,石家庄“人民影院”见证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全过程。
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中国民主历史的纪程碑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1947年11月12日,华北野战军一举攻克华北重镇石门,石家庄因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1948年5月,随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进驻平山县西柏坡村,奠定了石家庄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和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人民影院”先后召开,用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破解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建立什么样的政权,用什么方式建立政权的历史性课题。
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需要建立一个统辖两解放区的机构。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同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5月底前,赶赴平山县王子村联合办公,开始筹备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和成立华北人民政府的工作。
6月26日,晋冀鲁豫、晋察冀两边区的参议会按照民主程序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由业已联合办公的两边区政府应即筹备,迅速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华北统一的政府”。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48年8月7日至19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人民影院”(时名人民礼堂)秘密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由董必武、聂荣臻、薄一波等27人组成的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成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董必武在大会开幕词中称,这次会议“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因此,它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中划时代的一次大会,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将占有光荣的篇章”。当时的报章则评价该会议是“中国民主历史的纪程碑”、“中国民主史程上划时代的一页”。
老影院见证重大历史时刻
石家庄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安胜霞告诉记者,“人民影院”曾是石家庄的一个老字号影院,由当时驻扎在石门的日本人修建,曾名为“石门剧场”,是当时市内唯一的电影放映场所。日本投降以后,剧场由国民党第三军政治部接管,改名为“建国堂”。1947年11月,石门解放后,剧场被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人民礼堂”。由于该建筑的密封性能好、容量大而坚固,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择在这里召开。
近日,中新网记者来到石家庄民间工艺博物馆寻访这段历史。为纪念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2013年,这里修建了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展馆内,一张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会场的老照片,将记者的思绪拉回66年前那个庄严的场合:能容纳五百多人的“人民影院”内灯火通明,人们在座位上认真地拿笔做着记录,会场上方“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条幅十分醒目,整个会场布置得简朴而不失庄重,气氛热烈而凝重。从另一张大会选举现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代表们将自己手中的选票庄重地投入投票箱,兴奋、激动而又严肃的心情溢于言表。
石家庄日报记者王律是位红色收藏家,兼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生于1972年的他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在他的记忆中,人民影院是上世纪80年代石家庄最好的影院之一,每次路过这里,都能看到很大的电影海报。少时的他在里面津津有味地看电影时,未曾想到这里曾召开过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重大会议。
长大以后的王律迷上了研究石家庄红色历史文化,并搜集了大量书刊历史资料。今年7月,他从一位文物商手中购得一份1948年秋由华北人民政府秘书厅编印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汇刊》,如获至宝。
“书中不仅载有众多前所未见的老照片,还有关于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详实内容。”王律说,从该书中的“选举”和“附录”两部分可看到大会的民主精神。这次会议不但制定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选举办法》,还公布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选举结果”,每一位政府委员候选人的得票数都显示得清清楚楚。就连开票统计这样一个细小的环节,会后都要认真总结,成为以后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的一项宝贵经验。
在王律珍藏的另一本由土纸印刷的1948年《华北区村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选举条例(草案)》中,有这样两条规定,体现了在农村实行人民民主的根本精神:村县人民代表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其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县政府委员会为执行机关,由村县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按照《华北区村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选举条例》规定,村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居民区域划分选区,其代表名额以居民500人为起点,居民不满500人者推举15至20名,居民500人以上按1∶100比例推举候选人。对于代表人选,由选民自由结合提出候选人,候选人在不妨害竞选秩序前提下可以提出竞选纲领及主张。在选举资格上,凡年满18岁者,不论性别、民族、阶级、职业、宗教信仰、财产及教育程度差别,均有同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在农村进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是开天辟地的创举”,王律认为,上述规定为具体选举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在农村具体落实民主奠定了法律基础。华北人民政府颁布《华北区村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选举条例》是新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先声,为新中国成立后普遍建立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实践基础。
专家: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立提供了有益借鉴
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社科专家孔令春曾做过“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题研究。他认为,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权的尝试,具有极其强烈的民主性特征。
“这个政权的主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其他劳动人民,同时也照顾了同盟者的利益。”孔令春说,在华北人民政府筹备、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府委员会选举等各个环节上都充分发挥了党外人士的作用,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积累了成功经验。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内的几份当时的统计表复印件,清晰地展示了出席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人数、地区、年龄、职业等情况。从代表组成来看,这次大会为党外人士分配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名额。
194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华北局颁布《关于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规定“非党人士要占三分之一以上”,代表名额的确定与分配上要求,“妇女代表50人,内党员30人,非党员20人;职工代表35人,内党员20人,非党员15人;回民代表7人,内党员4人,非党员3人;文化界代表15人,内党员10人,非党员5人;社会贤达(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开明士绅,新式富农,自由职业者,中农等)代表90人,均系非党员;工商业代表30人,均系非党员,聘请代表31人,均系非党员。”
在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筹备的过程中,中共领导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刘少奇亲自指导华北人民政府的各项具体筹备工作,包括各项法规制度的研究制定、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程序准备、政府内党内党外人士的安排等,他专门指示“会期可延长十天以上,以便党外人士讲话”。
在选举过程中,各级党委和边区政府制定有效措施,保证党外人士代表的当选。为了让选民充分了解党外人士,《人民日报》辟出专门的版面介绍党外人士的生平和事迹。
孔令春认为,此次选举充分表现出解放区各阶层人民之间,共产党人与各阶层人民之间亲密团结的精神。为了贯彻中央团结党外人士的政策,一些共产党员让出自己的代表资格去帮助非党人士当选为代表。
另外,在开会前和开会中采取各种方式和党外人士进行广泛协商,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正确意见,党员的提案应尽量争取非党员代表的连署,避免非党员产生“陪客”的感觉。
正因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个会议召开过程得到了党外人士的普遍赞誉。党外人士说,这个大会有四好:“组织好、领导好、会场秩序好、对人们的照顾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了民主”,“从始至终没有不民主的,没有包办代替,这真是空前未有的第一次。”
由于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党外人士的地位和作用,在华北人民政府委员选举过程中还出现了党外人士得票高于党内著名领导人的现象。经过充分发扬民主,也包括大量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大会选举了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委员,其中党外人士占8人,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1948年9月,新华社发布了当选华北人民政府委员简历。如今,人们可以在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看到这份简历。著名爱国人士蓝公武被选举为副主席兼民政部长,还有其他的党外人士也担任了华北人民政府的重要职务,其中陈瑾昆任人民法院院长、于力任人民监察院副院长、黎亮任交通部副部长。
“在执政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有职有权,积极参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充分证明了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权的方针政策是完全必要和切实可行的。”孔令春认为,华北人民政府为此做了极好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