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现象显示一些地方发展的脆弱性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到山西工作后,把调查研究的第一站选在吕梁。9月16日至19日期间,王儒林共深入吕梁市五个县区,《吕梁日报》近日刊发其在吕梁市调研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王儒林在讲话中说:“有的同志建议,吕梁情况复杂,第一站最好不去吕梁。”也有当地退休干部对媒体形容说“一座英雄之城,在有些人眼中好像成了‘敌占区’”。当前,在山西和外界看来,吕梁陷入了政治瘫痪的局面,甚至地方治理不易接手,已是烫手山芋。在此背景下,王儒林以吕梁为调研第一站,是借此表达“不回避矛盾和问题”的决心。
9月初,一场腐败窝案引发山西官场“地震”,吕梁不仅成为重灾区,而且地方发展治理至今仍难以为继。一场地方危机,已经从方方面面体现:形象上受到严重污损,舆论上有各种压力,发展资源紧张,甚至领导调研都被劝说回避,可见地方前途几乎处于被否定的状态。官场“地震”引发地方瘫痪,政治生态的问题已经演变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困境。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吕梁危机,在地方发展治理现状之中,其实并非独特现象。地方治理,因为一把手的倒台、调任而导致发展中断,失去了连续性,这都不罕见。如果一地书记落马,往往就是连萝卜带泥,背后的腐败“随从”、政商关系、劣迹工程等等纷纷浮现,结果是地方资源都要跟着“倒台”,地方经济跟着出现严重问题。表现形式上,一些地方危机是复杂矛盾累积爆发的结果,但矛盾引发的根源,不过是一人独大,是地方发展的过分权力中心化。
有的情况,不能说是地方危机,但暴露的问题在本质上相同。一些地方因为一把手调任,地方发展态势随同领导个人雄心壮志流失,于是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有的地方,大力发展一业独大的支撑产业,政绩、官声来得迅速,而一旦支撑产业凋敝,地方发展陷入长久停滞,面临转型、重找出路,看上去像是遇到发展瓶颈,体现了“发展规律”。其实,资源围绕领导意志充分调动,有什么做不到?培植支撑产业,招募巨资,兴办大项目,聚集政商人脉,地方发展的能量瞬间凝聚,但也往往随着领导更迭而即刻消散,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对于大的地方而言,历史、资源等背景深厚,社会有纠错能力,地方发展不至于随领导更迭而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但对于小的地方,一人独大、一业独大,影响可能就是决定性的,政治生态一旦出现震荡,经济社会连带遭殃,地方发展治理因为基础单薄脆弱,往往没有政治风险的抵御能力,政治瘫痪很容易导致地方危机。在这个意义上,吕梁被作为调研首站,也是“突围”的重要契机。调研安排,体现重视程度,以及地方发展排序的考虑,本身也可视为一种政治资源的供给——如果吕梁真的成为领导调研都不去的地方,今后的发展出路可想而知。
吕梁现象对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是一个警醒,一帆风顺的时候,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结构很薄很脆弱,僵硬而缺乏弹性,一遇大的风波,就显示出抗打击力和容错纠错能力的不足。总体上说,这也是地方发展缺乏活力,社会发育不够充分的问题,所有的力量都系在一根绳子上,或者系于一人一业。
□ 本报评论员 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