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着230多万回族穆斯林的中国宁夏,28岁的田兴红拥有一个独特的身份——女阿訇。每天早上6点半到9点半之间,她会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银塔清真大寺开设的学习班上教穆斯林群众诵读《古兰经》,讲解宗教知识。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这位年轻的女阿訇出生于宗教世家,她的奶奶是宁夏最早的女阿訇之一。12岁时,田兴红被送到当地清真寺接受经堂教育。2001年,她又争取到机会前往甘肃临夏中阿女校学习了两年。
“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了阿拉伯语,也系统地接受了宗教知识教育,这为我顺利通过阿訇资格考试奠定了基础。”田兴红说。
阿訇是波斯语的音译,为伊斯兰学者、教师的意思,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女阿訇是中国的“独创”,反映了宗教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及信教群众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
现在,部分女阿訇在女寺或者清真寺开设的女学中为穆斯林妇女讲解经文,传道授业,但更多女阿訇像田兴红一样在清真寺开设的学习班上任教。
田兴红告诉记者,她的班上有五六十名穆斯林,男女都有,程度差异较大,分成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班。“我来到这座清真寺7个多月,有的人已经学会诵读古兰经,有的人还刚刚入门”。
与男阿訇长期待在清真寺专注于宗教事务不一样,田兴红每天上完课后就回家了,这时候的她跟众多普通女性穆斯林一样,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
她的丈夫也是一名阿訇,目前是吴忠市吴南大寺的驻学阿訇,所以两个孩子基本都是由她照顾。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穆斯林妇女打开了方便之门。越来越多年轻的穆斯林妇女走向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而那些年龄偏大的穆斯林妇女也有学习宗教知识的需求和机会。”田兴红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越来越多的清真寺积极开办女学或学习班,但女阿訇的数量并不多。吴忠市利通区宗教局主任科员田学武告诉记者,截至2013年底,利通区600多个持证阿訇中,女阿訇仅有12人。
“穆斯林妇女要通过宗教部门组织的阿訇资格考试太难。2003年我考证时,300多名穆斯林参加考试,仅有5名女性,最终只有我一人考上。”田兴红告诉记者。
在吴忠市吴南清真大寺所设女学中当阿訇的马桂霞同样出生于一个宗教世家。爷爷、父亲都是备受尊敬的阿訇,对于她们的宗教学习管得很严,所以她10岁就能念《古兰经》全文。如今她的姐姐和弟弟也在不同的清真寺当阿訇。
“现在来寺里学习和做礼拜的穆斯林妇女越来越多,我经常给她们讲《古兰经》和《圣训》对穆斯林的要求,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马桂霞说。
女阿訇在穆斯林妇女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根据伊斯兰教教规,女阿訇不能带领女性穆斯林做礼拜。这也是她们与男阿訇的另一差别。
“穆斯林妇女基本都是在家里做礼拜,但在一些尊贵的节日,我也会组织他们到清真寺专设的场地一起做礼拜。我会告诉她们怎样礼拜,等她们懂了之后,大家一起做礼拜。”田兴红说。
穆斯林有谚语说:“学习知识,从摇篮到坟墓”,这也是众多老年穆斯林群众仍然积极求学的动力。
“以前工作忙,没学过《古兰经》,现在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不管是男阿訇还是女阿訇,只要能教我们教规教法、宗教知识,就是我们认可的阿訇。”银塔清真大寺的教民杜少成说。(记者艾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