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唐山9月28日电 题:李大钊后人:烈士不仅是丰碑,更是榜样
作者 白云水 胡向明 檀咏
相对于大多数人,烈士李大钊的形象在李建生的心中更加温暖和亲切。历史记忆中,李大钊的二女儿、李建生的姑姑穿着油污的棉袄,流着鼻涕在简陋的院子里玩耍。没人相信她是大学教授的女儿,这种情景到李大钊牺牲一直如此。
李大钊之孙李建生28日告诉中新社记者,他印象中类似于这样的记忆大多来自于与李大钊有过接触的人写得回忆录。李建生没有机会见到祖父,李大钊牺牲时,李建生的父亲年仅4岁。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中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前夕,李建生以自己的方式缅怀着先人。一个身着棉布长衫的年轻人正从历史中走来,走进李建生的家族记忆中:一个月薪240块大洋的大学教授生活清贫,步行上班,吃饭是烙饼卷大葱,家中设施简陋,他牺牲后,家里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只值一元钱,当时可以买30斤大米。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故居,是一间坐北朝南的三进宅院,被分为东西两个半院。记者走进李大钊出生的房间,简单的板柜、座镜和胆瓶便是全部家当。据故居管理处副主任吴瑞彬介绍,这所院子是李大钊留给孩子们的惟一“家业”,他在北京一直租房住。他挣得钱,三分之二用于党的经费,另三分之一也部分用在帮助贫苦青年身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牺牲后,因为家无积蓄,遗体的收殓都是靠朋友和同乡赞助的。
李建生说,李大钊喜欢诗文,爱好音乐,自编了老家河北乐亭的地方戏皮影戏,还有与比大他6岁的夫人之间纯朴忠诚的爱情,这些都让这位先辈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
李建生多用“烈士”、“伟人”称呼李大钊,较少称之为“爷爷”。李建生说:“家族里有一个共识,李大钊的公众形象大于私人形象,不能用他的名字谋私利。作为烈士后人,传承烈士精神早已成了每天必做的功课,否则是对不住先人的。”
李建生介绍说,从他的伯伯、姑姑的生活方式上都能看出节俭的家风,他们都能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拒之门外。
李建生说,烈士纪念日的设立,对社会是教育,对后人同样是警示,提醒后人要随时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先人的意愿。
当代人似乎很难理解先辈的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但是,在李建生看来,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有思想,他们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他们的前途是乐观的。李建生说,李大钊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国之栋梁,他的愿望正在实现。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在李建生看来,年代久远了,国家设立纪念日的意义,就在于提醒人们,烈士不仅是丰碑,更是榜样。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理想和未来献出了生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