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1949年10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第四版刊登了驻香港记者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报道。
今天,生机勃勃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5岁华诞,国际舆论以更加轻松的笔调讲述着中国故事。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韩联社写道,因为有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秋天访韩中国游客有望大增,韩国化妆品和免税店股价大幅上涨,中国游客青睐的电饭锅和幼儿用品生产企业股价也在上涨。路透社文章称,随着中国国庆长假临近,9月份中国黄金进口量增加,整个国际黄金市场正在紧密关注。
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总有一天会改变面貌,想必这并未超出《泰晤士报》那位记者的想象力。不过,这位前辈可曾料到,有朝一日中国的国庆节将给世界各大媒体的经济报道供料?
21世纪的中国故事又何止于经济话题。
9月24日的北京秋高气爽。天安门广场,工人们挥汗如雨装点着国庆巨型花坛。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因为习近平主席的到来而高潮迭起。秘鲁前总统加西亚的发言本来说好8分钟,可这位《儒学与全球化》一书的作者竟足足讲了15分钟——
“儒家文化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他们对自然、文化、家庭、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解。这个过程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更加繁荣,中国人民更加团结,社会共识更多。”
(二)
向前走的人们,不应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
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
“在赤日炎炎下,久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的死尸,没有肌肉,骨头脆如蛋壳,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美国记者斯诺曾长期在旧中国考察,他在书中真实记载了当时中国大饥荒的景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充满英雄气概的政党。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庄严宣告:“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009年,澳大利亚《世纪报》写道:10月1日的“生日派对”就是一首对现代中国从饱受战争折磨和一贫如洗的起点长途跋涉到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颂歌。
一年后,法国主流经济报纸《论坛报》在社论版就以一条醒目的红色中国龙为题花,以“中国改变了什么”为主题开辟中国经济专栏。接受专访的29位经济界精英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快节奏的国家崛起,这一独一无二、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崛起正在并将继续冲击这个时代。
有西方学者做过计算,2011年,中国为世界贡献了1.3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相当于每12周半创造出一个希腊的经济总量,每一年创造出一个西班牙的经济总量。
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4.1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第一大国,为全球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
10多天前,阿里巴巴在世界金融之都纽约成功上市,以2314亿美元市值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美国《时代周刊》惊呼,“你的下一份工作没准就在中国”。
历史上有哪个人口大国,像中国这样迅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给全世界各国,尤其是给那些曾经惨遭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掠夺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民众,带来如此丰厚的发展红利呢?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看来,中国式的市场经济将以一种当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继续,而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沉淀将为其提供牢固的基石……随着中国在21世纪持续向前发展,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劳动分工,中国同时也在回归自己的传统。
英国著名史学家弗格森在被一幅幅中国图景震惊的同时,也清晰地感觉到,西方主宰了500年的这段历史,正接近尾声。
搭乘快速行进的中国列车,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一个正在重新寻找辉煌的伟大文明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密切互动。越来越多研究中国的学者,将视线超越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越中国一年生产了多少亿双鞋子这样一些具体数据,探求中国故事背后的发展道路、动力源泉和制度安排,展望中国故事将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怎样的贡献。
(三)
为什么中国发展壮大起来了,而有的国家却乱了、散了或者衰落了?是纯粹偶然因素作用,还是必然的结果?
寻找其中答案,关键要看道路问题。古今中外,由于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说,道路问题从来都是决定国运兴衰第一位的问题,道路选择牵系一个国家的命运。
很多人认为,当今世界最应被深入研究的国家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目共睹,从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翻开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崭新一页,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再到2014年改革开局之年中国各领域呈现的新常态,中国共产党率领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前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有目共睹,中国选择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因为走上了这条道路,中国发展壮大起来。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甚至有外国知名学者以《当中国统治世界》为题著述。有书评就此指出,书名使用“当”而非“如果”,说明作者意识到中国崛起已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必然。
为什么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发展道路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
显然,无论情愿与否,外界观察者都已经不可能回避中国道路的合理性、正确性、必然性。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选择正确的道路,关系根本、牵动全局。因而只有聚焦“道路”,人们才能真正把握解密中国奇迹之门的那把钥匙。
(四)
加纳前总统罗林斯曾将自己的办公地设在一座紧挨大西洋的石堡。这座石堡在历史上被欧洲人用于运送奴隶,罗林斯选择此地是为了永不忘记“屈辱的历史”,带领国家奋发图强。
然而,这样一位心怀梦想的领导人也曾有过疑虑:“我们的民众似乎缺少一种理性精神,好像这种精神已经被殖民主义阉割了,所以很多事情就很难做。”
一个后发国家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赶超?这个命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历史挑战。而罗林斯所言“理性精神”,正是后发国家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时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