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欧洲进行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12日)即将结束对德国的访问,飞往俄罗斯。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上任后首访最后一站就选择了德国。德国也是他就任总理以来第一个两度访问的国家。
昨天,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发表题为《树立互利共赢的新标杆》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将经济发展比喻为更看重耐力和后劲的长跑:经济的发展不是短跑,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劲。面对下行的压力,我们没有实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我们提出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企业在领跑,但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在进行重大的创新,但是现在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发展的时代,小企业灵活创造的强度更加明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部主任崔洪健认为,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更需要从内部改革来挖掘潜力。
崔洪健:我们知道实际上在中德已经提出了,在中小企业的合作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因为中小企业配合了德国经济的主体,而其实在中国我们知道大量的民营企业或者说中企业也是中国发展的主力军,在这个方面我觉得中德之间其实有更好的,或者说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合作,我想在这个方面,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可以给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经验。
你如果喜爱你自己的价值,那你就要给世界创造价值
李克强还引用德国文学家歌德的名言来说明创新和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我想起歌德曾经说过的话:你如果喜爱你自己的价值,那你就要给世界创造价值。创新和创造是人类共同的理念和追求,我们就是希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事业,这样可以把我们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崔洪健认为,李克强总理引用这句话,意在表明中德之间的合作要把自己的利益和对方的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且需要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
崔洪健:尤其是对咱们中国来说,我们每年现在是有大量的毕业生,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很大,人口基数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如果更好的把它转化为一种人才的培养,或者说一种成长的环境,实际上这就预示着中德双方在这一块儿也有很好的合作潜力,也就表明了中德双方未来在这个领域,在更好的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这个领域会有更好的合作机遇。
在演讲的过程中,李克强还强调,中国愿意和欧洲进行深入的人文交流,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德国莱法州,我听说有一位食品加工师,30多年来往返中德有250次之多。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但与此同时他还为中国的地震灾区捐款、资助失学儿童。这位友好人士称自己是一个85%的中国人。
崔洪健认为,这位德国加工师的故事只是中德两国民间交流的一个缩影。只有两国社会和民众之间真正的相互理解,真正的尊重对方,才能让中德关系真正持久稳健的向前发展。
崔洪健:我想这正体现了咱们外交的一个理念,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因为我们知道两国关系的一个长期稳健、稳固的发展实际上不仅仅需要靠政府推动,不仅仅需要靠领导人的密切互动来推动,更重要的还在于两国社会、两国民间、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的理解,相互的频繁往来,所以现在实际上中德关系我想现在有了很好经贸基础,有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两国人民之间、两国社会之间这样一种频繁的、密切的,越来越深入的一种交流。
“鲁班锁”让中德合作更加紧密
在当地时间10日下午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并发表演讲时,李克强说:中德两国在创新方面应该说都有冲动,我们的合作要打造升级版,没有终极版。中国有句话叫做“朋友越走越近”,中德建交42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走向成熟:两国的合作像紧紧咬合的齿轮,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成为利益的共同体,甚至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之间的贸易额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前三季度来算仍然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崔洪健认为,中德关系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双方各层级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崔洪健:其实国和国之间的关系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也就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朋友要经常相聚,经常来往,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也能更好的把自己和对方的利益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我想这句话非常形象的表明了,中德关系这几年走的非常迅速,而且稳健的发展历程。
在演讲的最后,李克强总理将一把精巧的鲁班锁送给默克尔。他说,这是访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希望我送给默克尔总理:鲁班是中国著名的工匠,但是这个产品是在中德技术学院创造的,那也可以说是中德合作的产品,这表明中德两国在制造业、在创意产业,都可以运用我们共同的智慧迸发出新的火花,创造出不仅在中德市场有竞争力,而且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崔洪健说,这把鲁班锁象征着中德双方将在科技和创新方面有更好地合作。
崔洪健:我们知道这把锁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技艺或者说工艺,而我们现在中德之间在产业方面的合作,或者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也正是像鲁班锁所传递的意义一样,中德双方会在科技和技术创新方面有更好的合作。
往期回顾:
中国领导人密集访欧 助推中欧关系新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今天(9日)开始访问德国、俄罗斯、意大利、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出席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人们发现,在我国领导人今年的出访行程单上,欧洲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和希腊。这次,李克强总理又将踏上年内的第二次欧洲之旅。同时,此访也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第四次到访欧洲地区。
再看,此访的第一站德国——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上任后首访最后一站就选择了德国。德国将是他就任总理以来第一个两度访问的国家。而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刚刚访德;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10月,李克强总理再次访德。中德为何有如此密集的高层互访?此次访问对中德、中欧关系又意味着什么?
德国的期待
去柏林必去的地方就是勃兰登堡门,这座永远敞开的大门前的广场上街头艺人的音乐声、游客的说笑声此起彼伏,在广场边的纪念品商店工作的诺瑞斯对中国一点也不陌生:
“我是网上看新闻知道中国总理要来德国访问的消息的,德国的中国游客不少,我想中德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我在上大学时去中国南方旅游过,班上也有中国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和他们共事很愉快。”
持同样观点的包括正在办公楼里为李克强总理即将发表演讲的汉堡峰会而忙碌的汉堡商会国际部负责人阿兹曼:
“欧洲尤其是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比以往都要密切,李克强将与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这种磋商就是两国关系良好的标志之一。去年中国对欧洲、德国包括汉堡的直接投资都在显著增加,而且中国还一直是德国重要的市场,对于德国企业来说,我们尤其对包括银行金融业、绿色增长、健康等在内的服务业合作感兴趣。”
汉堡是国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那里三分之一的集装箱往来就与中国有关。汉堡峰会——中国与欧洲相遇开始于2004年,今年正好是第十年。这不仅是中德,更是中欧经济对话的重要平台,阿兹曼——
“在今年的汉堡峰会上,我们尤其期待听到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改革的观点,因为恰好现在距离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所以我们这些欧洲企业特别想知道一年来进行了哪些经济方面的改革、中国的未来怎样,以及这将对欧洲企业意味着什么。”
德国乃至欧洲的企业家为什么这么热切的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在德国工作多年的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认为,原因离不开中德经济很强的互补性
不仅是德国,整个欧洲都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即将在此行最后一站米兰参加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也越来越受到欧盟的重视。外交学院欧洲问题专家熊玮。
德国质量加中国速度
记者的报道提到“德国质量加中国速度”,的确,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和德国,在很多方面有互补性,德国制造扬名世界的秘诀是什么?中国制造如何学习德国制造?
其实,100多年前,德国制造同中国制造一样,当初的名誉并不像现在这样好。19世纪中期,Made in Germany 是英国人强加给德国人的,是为了提醒了消费者注意,他们购买的东西是廉价的劣质品。“德国制造”由此产生。不过,英国人失算了,他们歧视德国产品的做法不但没有得逞,反而适得其反。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
说到德国制造,不能不提到汽车。今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双方共同打造的中国首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品牌腾势,终于迎来的上市的时刻。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
为该项目倾注了多年心血的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罗林格,刚刚获得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在他眼中,德国制造的成功并不属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大企业:
“其实德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我觉得这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技工教育方面,不仅教授书本知识,更要会亲自用手去做好。”
汉堡商会国际部负责人阿兹曼也认为,德国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工业成功的秘诀:
“德国人非常重视这种职业教育制度,只要你有擅长的技能,比如技术工人、就能得到高薪工作,这就给你另一种就业选择,不只是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举个例子,我们汉堡商会下属的大学在教授理论课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到汉堡企业实践学习。”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则认为,德国制造的成功原因不止一条,但是最值得中国制造学习的是严谨认真的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