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庆10月18日电(刘相琳)18日,中国“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总布置主任设计师叶聪在重庆图书馆接受采访时称,“蛟龙”号将在3年后结束试验性应用,进入业务化运行。作为一个纯科研用途的潜水器,欢迎国外科研机构申请使用。
2012年7月,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蛟龙”号潜水器成功完成7000米海试,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6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可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海底航行,完成包括照相、沉积物和矿物取样、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在内的科考作业。目前,“蛟龙”号处于试验性应用阶段。
叶聪透露,“蛟龙”号现每年下潜深海几十次,每次都会搭载不同的科学家,主要执行资源勘探、环境评价和深渊科学研究等任务。在试验性应用阶段,将逐步完善“蛟龙”号海上作业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蛟龙”号的深海调查与作业能力,培养壮大一支相对稳定的潜航员和潜水器技术保障队伍,为全面实现“蛟龙”号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为满足“蛟龙”号业务化运行需求,中国已开始着手培养第二批深海潜航员。叶聪称,2012年已成功选拔6名潜航员学员,其中包括2名女性。他们从今年开始,接受为期2年的培训,在2016年通过考核后成为正式潜航员,届时中国将拥有8名潜航员,能初步保障“蛟龙”号业务化运行。
“除潜航员外,已有14人乘坐‘蛟龙’号下潜深海。”叶聪说,在“蛟龙”号近一年多的下潜中,包括中国海洋局第二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内的多个科研机构使用“蛟龙”号科考,主要区域包括南海东北部、西北太平洋、东太平洋。今年底“蛟龙”号将赴西南印度洋,开展热液硫化物区的资源和生物勘察等科考。
针对不少国家对“蛟龙”号军事化用途的猜测叶聪予以驳斥。叶聪表示,“蛟龙”号是一艘纯科考性质的潜水器,每次下潜人员为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学家,以后这一性质不会改变。国内不少科研机构正申请使用“蛟龙”号进行深海科考,申请也同样面向国外科研机构开放,“科学没有国界”,欢迎国外科研机构申请使用“蛟龙”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