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互利共赢 尽早开花结果——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释放“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信号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专家认为,会议进一步阐明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原则和措施,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尽早“开花结果”。
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战略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南亚、欧洲等地区进行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
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这次会议提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顺应全球发展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长远培育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建平说。
与此同时,这一倡议也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北京大学教授沈体雁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仅是一条“经济发展带”,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交融创新的“文明带”。
包容性发展平台推动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次会议明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要实行包容发展,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介绍说,“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
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包容发展”的原则被反复强调。张建平认为,一方面,“一带一路”的空间范围开放包容,几十个陆上和海上邻国及周边国家,都与我国经济结构有较强互补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发展理念开放包容,是基于各国文化认同的平等框架下推动的经济合作,不会对既有合作机制产生恶性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和合作对象的开放性两大特征。其兼容并蓄的优势,可以实现与现有区域机制的对接。
抓住关键工程尽早开花结果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如何让“一带一路”建设尽早取得成效?会议提出,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
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江林认为,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争取“早期收获”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点。
据商务部专家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比较滞后,多数骨干通道存在缺失路段,不少通道等级低、路况差、安全隐患大;一些国家之间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运输周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海上航道安全问题频发,海上运输信息合作水平不高。这种滞后状态既是“一带一路”发展的瓶颈,也是建设的机遇和重要内容。
会议提出,要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共同推进前期预研,提出一批能够照顾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清单。要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批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文化部部长蔡武分析说,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可以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记者陈炜伟、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