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日闭幕的第十八届京港洽谈会上,京港两地总额为438亿元人民币的21个合作项目签约,成果丰硕。而两地在合力破解城市建设管理难题,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取得的成果更是一大亮点。
其中,京港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得到深化,北京地铁建设继续引入香港资金与技术。在卫生医疗和食品安全方面,两地也签署了多项机构合作协议,提升首都精细化服务水平。专家表示,香港经验将帮助北京有效治理“城市病”。
在洽谈会开幕式上,北京市长王安顺在致辞时表示,香港在现代化城市治理方面富有经验,希望北京在治理大气污染、缓解交通拥堵、建设智慧城市、提高能源利用率等领域加强与香港的合作,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地铁建设方面,京港地铁成功取得北京地铁十四号线特定范围建设权和30年运营权,将投资150亿元人民币,负责地铁十四号线车辆、信号、通信等主要设备的投资建设任务。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京港地铁将把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北京市政府。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这是北京采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的又一条地铁线路。”京港地铁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公司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建设运营中的成功实践是促成签约的重要因素。他相信有着30多年历史、服务700万香港市民的港铁经验将继续造福北京市民。
2009年9月,四号线正式开通,北京市民第一次体验到了来自香港地铁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开通初期,四号线保持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的运营水平。为改善乘客舒适度,经过多次缩短高峰期行车间隔,目前早高峰实际最小行车间隔已达1分43秒,成为内地地铁中发车间隔最短的线路。
在安全管理体系、数据信息化、乘客服务、车站装饰设计等方面,京港地铁都借鉴了香港经验,体现了精细、高效、现代的特色。例如,早高峰期间南向北客流远多于北向南客流,公司便会对车次进行差异化控制。而出入站闸机的数据也会实时汇总到调度中心,以便及时应对大客流。
截至今年10月底,四号线累计运送乘客18.3亿人次,四号线-大兴线日均客运量已达127.1万人次,全日最高客流量达160.9万人次。有效减轻地面交通负荷,也带动了京南地区发展,疏通了城市的交通“血脉”。
同日签署的《北京市卫计委与香港医院管理局2014至2019年度合作备忘录》宣布,双方将在医疗服务发展、医疗卫生规划、医院管理、医护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
据介绍,北京市卫生局与香港医管局早在2005年便首次签订了合作备忘录。9年来,双方通过合作项目、人员互访、举办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广泛交流,实现了优势互补。
“香港医护人员的素质非常高,整体水平很均衡。而且政府对公立医院每年的财政投入达500多亿港元,医院不必依赖向患者收费弥补开支,患者能享受低价优质的服务。”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雷海潮说,这些都是值得北京学习借鉴之处。
在本次洽谈会上,还举行了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为主题的京港卫生合作高层研讨会。香港卫生署副署长黎洁廉表示,香港与北京同为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出入境人员众多,两地在加强传染病防控方面加强交流很有必要。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紧急应变及信息处主任邝国威、香港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刘少怀在会上分别作了题为《香港传染病紧急应变策略及措施》《香港公立医院重大事故应变》的报告。报告中结合香港近年来在防控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病毒等方面的实践,介绍了香港医疗体系在监控疫情、信息共享、风险发布等方面的经验。
“香港同行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北京市卫计委卫生应急办公室副主任曹昱说,北京市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从2003年“非典”后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其中就汲取了香港经验。
他表示,香港的医院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应急启动迅速、组织架构合理、资源调配得当,医护人员训练有素,在现场局势评估和人员调度方面都很出色,令人钦佩。“医疗是城市公共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希望香港经验能继续帮助我们提升服务水平”。(记者查文晔 李峥巍 魏梦佳)(参与采写: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