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2014—2015中国经济年会”21日在京召开,会议围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了探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表示,从时间维度上看,新常态指的不是短期的一两年,也不是长期的二三十年,而是一个中期概念。这个时期我们需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人均GDP1万美元的中上等收入国家迈进。在这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传统的“投资驱动”逐步转换到“创新驱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认为,新常态下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物价上涨的“天花板”没有突破,就业的“底线”也没有被突破,这表明中高速增长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增速换挡的客观事实,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同时,我们也要防止经济增速的惯性下滑,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曾培炎认为,新常态下要做好未来的经济工作,需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三项关键任务,发挥好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不仅需要靠改革激发新活力、靠开放释放新推力,还要靠创新重塑新动力。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表示,创新驱动不等于科技驱动,创新驱动的范围要广很多。我们要强调创新转化为财富的过程,发展技术市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科技园区是三个重要的着力点。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另外一头连着市场,是创新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说,我国是知识产权大国,专利商标连续多年申请量在全球排名第一,但是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还不够高,现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27%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未来改革应当如何推进?过去一年多,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建议,新一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从过去清理放权的方法改为规范确权的方法,需要确定政府可以做什么,对现行有效的行政许可做一个全面的合法性审查。
新常态下,资源配置的模式和宏观调控的方式也需要改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从需求管理来看,过去当增长出现减速的时候,采取增发货币、扩大投资等刺激需求的办法,很快就能收到稳增长的成效。现在尽管增长在减速,但是上述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不像原来那么大,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从供给管理来看,今后区间管理方面要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变化,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在供给管理当中既要全面化解过剩产能,同时也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