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答问 新华社发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 新文化特派北京记者袁静伟摄
新文化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中日安全对话将谈哪些议题?
A02版~A05版
1治理雾霾
记者:今天的北京又是一个“雾霾天”,想请问陈部长,您作为新任的环保部长对于“雾霾”这个全社会都很忧心的问题,您有什么新的有力举措来解决它?对于驱散雾霾,还老百姓一片蓝天,您有没有信心?
陈吉宁:你刚才问我有没有信心。我想,从国际经验和“APEC蓝”实现的过程来看,我们要实现大气污染质量的明显好转,不能靠老天,必须把污染物排放量从现在的千万吨水平降到万吨级水平。能不能做到?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难度确实很大,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
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将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
二是全面实施“大气十条”。我们要真抓实干,提高治污水平,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三是加大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的水平。随着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后面减排的成本会上升。所以我们要科学治霾,加大源解析的力度,要让“大气十条”这个好的路线图在各地落实为一个好的施工图。
四是加大信息公开。让所有的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要让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污染排放监督者,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来形成共治雾霾的局面。
2污染程度
记者:我国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有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陈吉宁:我们的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环境质量差。雾霾的问题、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城市黑臭水体的问题等。
二是生态损失比较严重,特别是水体的生态损失。
三是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量的重化工企业沿河、沿湖、沿江的布局仍然带来比较高的环境风险。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问题。我们面临着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谈到了环保税立法的问题。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随着政策深度融合发挥作用,我想,中国环境治理的进程会进一步加速。所以,我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充满信心。
3民众利益
记者:很多民众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说治霾,不去治理一些特殊的利益部门,反而限制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治霾和保证民众的正常权益之间是否有平衡点?
陈吉宁:坦率地讲,大气污染的来源非常广泛,也极其复杂,既有大家熟知的像炼钢、水泥窑、燃煤等这些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污,也有机动车、船舶等移动源的排放,也包括我们自己,比如装修、餐饮油烟等。根据我们这些年的源解析情况,主要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机动车来源大概占24%左右,这是平均水平。餐饮、汽修、装修涂料等活动所占比重大概在10%左右,这是排放的基本情况。
治理雾霾,改善空气情况,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一方面,我们将认真落实“大气十条”所明确的各项治污任务,特别是强化企业治污,要落实企业作为治污主体的责任。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每个人也是雾霾的制造者。所以,环境污染治理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的不懈努力,不做旁观者,我们才能加快实现蓝天常在这样一个梦想。
4内部反腐
下属8个环评机构全部脱离
记者:今年2月9日,中央巡视组在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意见的时候,特别指出环评方面的问题突出,在未批先建甚至“红顶中介”等问题背后,隐藏的是环保监管的失职和腐败问题,请问陈部长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又如何应对环保系统内腐败的问题?
陈吉宁:我们将开展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决查处一批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的环评违法行为,要把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把一些情节恶劣的企业移交司法。要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表明我们的坚决态度和信心。
二是彻底解决您刚才提到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我们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我在这里承诺,环保部下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三是深化环评制度的改革。要让它阳光化,压缩环评审批权的空间,强化两项宏观控制,一个是项目落在什么地方?不能把一个不该建的项目放在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保护源地,另一个是要强化行业的污染源总量控制。同时,我们要下放审批权,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
四是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要把环评项目从环评开始到审批到验收,全部向社会公开。要把这个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阳光环评”。要把政府和企业同时放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
5PX项目
记者:我国部分地区曾经因修建PX和垃圾焚烧厂项目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您有什么看法?另外,环保部怎么消除公众的疑虑,使老百姓放心修建在身边的这些项目是安全的?
陈吉宁:环保部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PX是非常重要的工业技术产业,垃圾焚烧等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我们要支持这些设施的建设,但是要依法建设。要支持技术先进、环保措施到位、选址符合要求的项目建设。环保部门在审批过程中,也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切实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依法严格审批,特别是在建成之后也要加强监管,让老百姓放心。
6确保发展
记者: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请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会不会有矛盾?就是怎么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改善环境质量呢?
陈吉宁: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也非常艰巨,破解和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我们不能回到过去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上,经济下行压力大,环保工作不能放松。我们是在全球竞争的经济体系下,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特别是做强,不能靠保护落后来实现,要依托提高生产效率、依托技术创新来由大变强。而它的重要推手,就是提高环保的要求。另一方面,环保本身也是当前和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有些代表已经提出相应的建议。中国在未来的几年环保投资需求非常大,大概在8~10万亿元的水平上。
下一步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突破:一是进行价格改革。推动价格体制改革,要形成合理的项目回报机制。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三是发展绿色金融。现在环保产业融资成本过高,所以要带动一些有良心的资本、有社会责任感的资本进入到这个市场,要形成一个更好的融资模式的设计。最后,一定要加强监管,特别是环保企业要守法,不能成为污染的企业。
7污染转移
记者:有媒体报道说,中国雾霾已经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甚至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影响了当地人的身体健康,请问您对此有何回应?
陈吉宁:跨界污染的问题和污染转移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的机理、影响因子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跟所有发达国家一样,都在经历着这样一个污染物排放比较高的时期。但是我相信你也看到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从“十一五”以来,通过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际上,中国也参加了很多国际环保行动计划和公约。应该说,中国政府在切实履行自己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我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中国解决好自身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对世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最大贡献。
8新环保法
记者:新的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我们发现一些地方也在抵抗,难免在这些地方无法得到实施。环保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让环保法真正“硬”起来?
陈吉宁:为落实好新修订的环保法,环保部将开展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出台和完善环保法的实施细则。我们要在一些地市试点怎样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去,试点怎样进行干部的离任环保审计或者在经济审计中纳入环保的内容。
第二,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我们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所以,环保部把今年定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年”,我们将开展全面的环保大检查,对于违法的特别是未批先建的企业进行全面的排查,我们也提出了“四个不放过”,即“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
第三,推动地方政府责任的落实。我们要对30%以上的市级政府开展督查,强化地方的责任,解决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作为”行为。
第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开执法信息,公开企业排污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举报权。在6月5日“环境日”,还要推出微信举报。现在有一些机构推出了“随手拍”,我们要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使污染无处躲藏。
第五,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的协调配合,强化环保执法的司法监督。
第六,强化自身的队伍建设,提高我们的执法能力。要解决自身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
9产业转移
记者:去年腾格里沙漠的非法排污问题被媒体曝光,今年2月又有媒体发现当地有了新的污染,环保部对此有哪些举措?另外,现在一些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那边的生态环境往往更加脆弱,有什么举措?
陈吉宁:去年9月,媒体对这个问题报道之后,环保部会同内蒙古和宁夏两个自治区政府开展了调查和处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内蒙古自治区对阿拉善盟党政主要领导和其他20名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宁夏回族自治区对中卫市环保局长、副局长、环境监察支队长、副支队长予以免职、行政记过和行政撤职的处分。涉案企业也被责令拆除厂房和生产设备,停产治理。
今年2月,媒体再次报道。环保部立即开展了调查,我们运用环境卫星遥感技术,发现了24处疑似水体。我们立即派西北环保督查中心到现场逐一排查,经过排查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老的问题已经整改完了;第二种情况,老的问题正在整改中,还在按进度进行;第三种情况,就是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正在进行最终核实,对新产生的问题,一旦核实确认后,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下不为例”。
关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问题,我们也叫“污染上山下乡”。未来几年,是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开发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加剧期。所以,我们要避免在中西部地区出现个别在东部地区出现的那种发展与保护之间矛盾冲突非常大的问题。为此,环保部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们几年前就开展了关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我们要把战略环评成果用好,守住三条底线:第一条底线,就是生态红线,不能进的地方,坚决不许进。第二条底线,要守住行业的排放总量,不能有突破。第三条底线,要守住产业进入西部地区的准入条件和标准。
第二,加大对西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力度。
第三,加强对西部的生态补偿。
第四,要严格执法。不能用两个尺度来执法,更不能让中西部成为污染企业逃避责任的天堂,要切实防止发生污染转移的问题。 综合新华社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程永华,在两会期间被很多媒体追逐。昨日下午,对外友好界别的小组正在讨论中,很多记者就守候在门外,期待能够获得一个提问程永华的机会。
讨论结束后,程永华在会议室接受了家乡媒体新文化记者的专访。灰绿色西服、格子衬衫、黑色细框眼镜,跟电视、报纸和网络上的他相比,面前的他显得更加清瘦。
谈中日关系
始终面临着最严峻的局面
“去年这一年,经历了这么多的问题和困难,可以说两国关系重新朝着改善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但是这个改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问题很多也很复杂。
新文化:去年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说当时中日关系处在一个最严峻的时刻。一年过去了,现在的中日关系是更加严峻了,还是有所缓和?
程永华:最近这几年,中日关系始终面临着最严峻的局面,也是一个最困难的阶段。突出的特点就是几种问题前前后后发生,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就使两国关系出现了一个很复杂的困难局面,这里边既包括历史问题,也包括领土的争端,还包括军事安全上缺乏相互信任,和两国民众对于对方国家的友好感情下降。
新文化:去年这一年,过得很不容易吧?
程永华:确实不容易。2013年年底,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上半年我们更多的是要就这个问题表明我们的立场,特别是我们在对日工作的第一线,要去宣讲我们的立场,传出我们的声音。要让日本的人民和媒体能够听得懂我们的道理,当然也要让日本的上层理解我们的立场。
2014年下半年最突出的事情,就是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期间会见安倍首相,很受各方瞩目。这次见面是很不容易的,双方经过多次的反复磋商。最后在11月7日,双方对外宣布了4点原则共识,这个原则共识应该说是双方共同达成的一个文件。
中日关系已经有了四个基础文件,就是1972年恢复邦交时发表的《中日两国关于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1978年两国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双方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及2008年两国发表的《关于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四个政治文件把两国关系的原则和精神,都做了很明确的规定。
但是这几年又接二连三发生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按我个人来说,就是要立个规矩。首先要重新肯定,双方要按照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去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重新推动战略友好关系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