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侨界人大代表连续三年关注“华侨农场”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今年我还是关注‘华侨农场’,带来的建议是对华侨农场在产业结构调整用地政策上给予适当照顾。”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侨联原专职副主席陈世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这已是这位来自侨界的人大代表连续第三年关注“华侨农场”。
华侨农场是中国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特殊时期为安置由东南亚归国的归难侨而设立的国有农垦企业,曾经为妥善安置归难侨生产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江西共有3个华侨农场,而华侨农场又是归侨比较集中的地方。”陈世春说,作为侨界的一名人大代表,他自然会更多地关注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有特殊性质的国有农垦企业——华侨农场已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其条块的管理体制及陈旧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及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陈世春提出建议认为,转变发展方式,走现代农业合作化道路,是深化华侨农场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华侨农场归侨职工小康生活的重要举措。
陈世春介绍说,两年前,他们曾深入江西省上高县原敖山华侨农场洋林分场(现已改制为洋林归侨少数民族村)开展走现代农业合作化道路的试点调研。
“经过两年的发展,该村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开辟种羊养殖基地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陈世春称,目前该村与市场销售商初步形成种、养、销一条龙的农工商合作体系。
陈世春表示,从目前完成体制改革的华侨农场现状来看,总体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华侨农场改制发展的若干问题。其中,华侨农场在调整发展结构,走实现现代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受用地自主权及相关政策限制,是其深化改革中的一项新课题。
陈世春说,鉴于华侨农场改革中遇到的新课题,以及归侨职工的意见和反映,今年他提出建议,希望在支持华侨农场改革和现代农业项目用地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和照顾,使之成为深化华侨农场改革的一项工作内容。
去年两会上,陈世春还提出建议,希望建立和完善华侨农场因病致贫归侨家庭社会救助机制,建立华侨农场困难归侨职工帮困基金。
“未来我还会继续关注华侨农场的发展”,陈世春说,华侨农场归侨职工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在新形势下,华侨农场更需要支持和关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