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3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一言“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不仅点破了执政条件下政治生态的核心要求,更提出了当前从严治党的一个紧迫任务。
为官从政,必须有一个好环境。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不敢造次,而没有一个好的从政环境,则会让好人寸步难行,甚至遭遇“逆淘汰”。这使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个真实事例——一位好友到某地级市当了市长,谁料上任一月,送礼“孝敬”者几乎要挤破门槛。有几个晚上,拜访的“客人”走后,市长夫人才发现连沙发缝中都塞着“红包”。市长大惊失色,更是面对两难——收吧,“数额巨大”,要“杀头”;不收吧,将被视为异类,以后寸步难行。至于交到纪委去,那更是破了潜在的“规矩”,今后怎么工作?结果这位好友,只好“惹不起还躲得起”,辞去市长去省城一个清水衙门任职,进而再退一步,做了一个经济学者,终于平安着陆,避免了前两任书记、市长因为受贿而身陷囹圄的下场。关于这位市长,也有评说他不该“逃避”,应当起来斗争。这当然有道理,但一个市长的“挂印封金”,毕竟说明了在某些地方,“潜规则”多么可怕,也更说明了“从政环境”对于官员是多么重要!
此事过去了十年,那个地级市的 “从政环境”,今天也许有了很大改观。但并不“良好”甚至恶劣的“从政环境”,在一些地方、某些层面,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比如说,“圈子文化”在某些地方的盛行。大大小小的“圈子”林立,或拉帮结派,或党同伐异,“哥们”之间互相勾连,同进共退,结盟抱团,享利分赃。“圈子”的“组织化”色彩,成为某些人仕途的“快车道”,进了这个“圈子”,不行也行,否则纵有德才勤绩,也轮不到你。“圈子”又与买官卖官互相勾连,在一些地方,“小弟”也要向“大哥”孝敬,而金钱与乌纱的交易确立了“朋党”的身份。被小平同志痛斥为“害死人”的“小圈子”,一方面使小人侫臣如鱼得水,另一方面,则使正直君子无路可走。
又比如“好人主义”的盛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的庸俗官风,在某些地方形成“规则”、蔚成风气,变成一种可怕的“习惯势力”。你敢于对“上面”的错误决策说个“不”字吗?你勇于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发一点声音吗?那就会“枪打出头鸟”,就会“出头椽子先烂”,就会“不见容于众”,被视为“异端”,甚至被“孤立”、穿小鞋、挨棍子。“好人主义”一方面使“好好先生”占尽便宜获得“实惠”,另一方面又使勇于批评、敢于担当的同志形只影单,甚至遭受打击。
当然,对于“从政环境”,我们也要正确看待,尤其不应有误读。比如说,“八项规定”之下从政规则的 “紧约束”,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本来就是“从政环境”的一大进步,有些同志却认为为官不易了,“日子难过”。其实,廉洁从政只是回归了“人民公仆”的本来性质,“两袖清风”才能保证我们“一身正气”,这将使我们的执政更得民心、更富道德形象,更有说服力和凝聚力。群众路线教实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少班子动了真、红了脸、出了汗,有的同志就受不了了,甚至觉得“难熬”、难以过关。其实批评武器正是保障党的肌体健康的法宝,只能使党内空气、风气和环境更加健全。有的同志对此觉得 “压力山大”,说是做官真难,对正常的党内生活不习惯——不要紧,成为常态,就会习惯的,也会从中感受到这正是“从政环境”在变好的一种题中应有之义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民主监督下的“从政环境”。现在整个社会的眼睛,都紧盯着官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行事都有众目睽睽,执政面临众声喧哗,稍有不慎,就会“动辄得咎”。有的同志认为,这种“从政环境”太“严苛”啦!其实当官这个行当,本来就是“公众性”和“公开化”的,现代化的执政本来就应在万众瞩目之下、七嘴八舌之中运行。一条是官员管住自己,“夹着尾巴做官”,一条是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打开大门执政”,这两条,是现代社会的天经地义,这种环境,是现代治理的必然条件,我们只能适应它,不应当抱怨之。当然,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我们的网民,也要理性实施监督,说话要重证据,批评要富于建设性,尤其是对广大的基层干部,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基石作用”,体谅他们的“不容易”,不要求全苛责,更不要乱棍满天飞,为他们留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