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抓作风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和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结合各自的作风建设现状,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制度建设方案,巩固现有作风建设的成果,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
用制度营造作风建设的政治生态
党的作风的静态表现与动态发展是受到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影响的。从政环境好,政治生态好,党的作风建设就会具备有利的外部条件。反之亦然。如果有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有一个优化的政治生态,一些不良作风就有可能受到制约,并逐步得到好转。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和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改善从政环境呢。制度建设是一个重要保证。恰当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给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以正向的引领,合理有效的制度供应是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的长久保证。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用制度明确作风建设的价值尺度
党的作风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这个党的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尺度,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如果每个党员的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与党的价值追求是符合的,那么,党的作风肯定是积极健康的。否则,党内就会出现一些与党的政治目标相违背的消极因素和负面现象。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根本政治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他说,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多数党员的价值标准是正确的,但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外开放的新环境下,少数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出现了扭曲,与党的最高政治目标发生了背离。这就必然使作风发生蜕变。例如,少数干部不是把为群众办多少实事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而是以权力的大小、利益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人生成败。结果,就在作风上坠入了贪图名利、浮华奢侈的误区。如何才能让广大党员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尺度呢?除了加强思想教育与自我修养之外,主要还是靠制度,在制度引领下,让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明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
用制度规范作风建设的行为准则
党的作风最终是通过每个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广大群众评判党的作风好坏,直接的依据就是身边党员特别党员干部的言行细节。因此,每个党员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与党的作风建设息息相关。要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从规范每个党员的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当前,一些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与党的作风建设要求不相符合,与党员标准不一致的现象。这既是党的作风还存在一定问题的外在表征,也是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多次强调作风建设要从日常行为的“细节”抓起。习近平指出,解决作风问题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如何才能规范每个党员的言行细节呢?思想教育与惩治不良行为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但最根本的长效机制还在于制度建设,有制度约束每个党员的言行,用制度规范每个党员的言行,用制度引领每个党员的言行。通过健全的制度,让每个党员明确:什么事情必须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总之,在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制度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把作风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要体现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谢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