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王烜 樊江洪
7月6日上午,金乌高悬,略显燥热。
远处的宛平城露出她雄阔的身姿,这座明末为拱卫京师而建的城,在77年前终究没能抵挡住侵略者的铁蹄。踱步古城,记者努力寻觅着历史的诉说者。
何秋利今年53岁,四代居住在宛平。“我爷爷可是讲七七事变的专家,他给二十九军磨过大片刀呢,我从小就听这些故事长大的。”何秋利拿出一本脱落了封皮的书,“这本书叫《北方的红星》,这篇就是我爷爷的口述。”他指着一篇题为《卢沟桥的炮声》的文章告诉记者。何秋利的爷爷叫何宝泉,是长辛店车辆厂的工人,参加过二七大罢工。1937年7月7日夜的炮火是何宝泉一生最深刻的记忆。
“7月7日晚上响了一夜炮,我爷爷第二天早上还想上班,被二十九军的战士拦住了。早晨9时多,我爷爷看见一辆车上下来3个日本军官,进了二十九军军部(应为前线指挥部)。后来打听得知,他们是来谈判的。约莫11时多,鬼子走了,之后炮声又响起,我家的祖屋被日本人炮弹炸平了。”何宝泉带着妻儿要离开宛平,在卢沟桥边他看见一侧的铁桥上是密密匝匝的日本兵,枪口、炮口瞄着卢沟桥。何宝泉一家匍匐爬过了卢沟桥。“从1919年进厂,我爷爷每天至少走两趟卢沟桥,他说每次上桥都要摸摸石狮子。那天他却不能直着腰板过去,那种屈辱刻骨不忘,我父亲当时只有15岁。”
与日寇激战的二十九军以大片刀名震华夏,战场上折损率高,备用的砍刀没有开刃,这项工作交给了二七厂的职工。何秋利说:“我爷爷整整干了七天七夜,手都磨破了。战士们用他们磨的刀大展神威,把一个日本高级军官给砍了,脑袋挂在宛平城楼上,真痛快。”二七厂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还组织工人修枪炮、送补给,坚持到宛平沦陷的那一刻。
如今的宛平城每日都有不少游客踏足,何秋利发觉了其中的微妙变化。“十几年前日本游客来的多,近几年少了,而且来了也闭口不言,就是默默地看。”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中日领土之争,这些他都了然于胸。“要我说,中国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没有志气,欺负咱,就得攥起拳头跟他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建在宛平城中。几天前,记者去参观过,一进门,一组大型雕像首先映入眼帘:状如长城的组组人物雕塑,以雄伟的气势,诠释着中华全民族英勇抗战,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序厅屋顶挂着的14只大钟,象征着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同时提醒人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展出珍贵历史图片640余幅、文物936件套。
“太坏了!”在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对中国900多个城市和无数村庄的烧杀淫掠、对2000多万中国劳工的奴役的照片和实物等罪证面前,日寇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激起参观者的强烈愤慨。两位来自沈阳的老人说,日本一些右翼分子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和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简直是胡说八道,铁证如山,历史是否认不了的。展览最后部分还陈列着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5月参观纪念馆时写下的题词:正视历史,祈日中友好永久和平。
今天的宛平城已经被高铁、高速、园博园环抱。时代沧桑,卢沟桥上造型各异的狮子见证着一切。繁荣之时,我们应把“居安思危”这个词与7月7日这个时间联结在一起。
(本报北京7月6日专电)
(原标题:“我爷爷给二十九军磨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