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还能坐吗?这是近来许多人发出的疑问。
最近民航业遭遇“黑暗的一周”,乌克兰、中国台湾的澎湖和非洲西部连续3次发生坠机事件。民航安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航空事故如此牵动人心,是因为航班一旦出事往往会造成重大伤亡。在乌克兰坠毁的马航MH17客机上近300人无一生还,台湾复兴航空坠机事件已致48人死亡,阿尔及利亚航空刚刚坠毁的班机上也有100多人。
安全始终是人们对民航业最大的要求。从国际民航组织的统计看,2013年发生的民航事故中,占比例最大的是与跑道相关的事故,此类事故往往与人为的控制和协调失误有关,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控制来降低事故率。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令人遗憾的是,民航业中有些做法也确有重利益、轻安全之嫌。比如,有的航空公司让机组人员深夜执飞“红眼航班”;有的航线重视省时间、省油费,却忽视安全。在此次澎湖坠毁的ATR72-500飞机生产商的官方网站上,这种机型的卖点是其性价比而非安全因素。
如果说战乱、台风等外界因素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那么民航业强化安全至上观念、尽最大努力控制安全风险是可以做到的。作为乘客,只能希望自己乘坐的飞机在所有相关环节都已经尽最大努力规避了各种风险。
空难让人心碎,但也不能因此而夸大坐飞机的风险,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民航业的安全。国际民航组织今年4月刚刚发布的年度安全报告显示,2013年的事故率为每百万次起飞2.8次,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13%。从2009年到2013年,全球民航的事故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数据显示,坐飞机出事的概率远远低于车祸。这的确是个事实。(记者黄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