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众多知名洋快餐在中国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被媒体曝出涉嫌采用过期劣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其波及效应和舆论反响广泛而强烈。
在声讨上海福喜的行为恶劣之余,舆论也开始探讨,上海福喜为何能逃脱采购商号称严格的抽查与监管?为了防范类似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发生,监管和问责机制又要怎样完善?
在此背景下,正在公开征集意见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给予了人们更多期待。业内专家表示,期待新法规加大对于违法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防范企业违规之后“卷土重来”。
波及诸多洋品牌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上海福喜事件从7月20日开始发酵。当日晚间,上海电视台播出了记者卧底暗访两个多月的成果——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福喜”)通过过期食品回锅重做、更改保质期标印等手段,加工过期劣质肉类,再将生产的麦乐鸡块、牛排、汉堡肉等售给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知名洋快餐。
上海福喜所牵涉的快餐企业覆盖面之广泛,福喜事件的蝴蝶效应从上海向全国迅速蔓延。各大城市相关部门紧急清查,各大采购商匆忙回应,相关食品连忙下架,“福喜”从网络热词蔓延到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百度搜索显示,7月20日至25日,与“福喜”相关的新闻约有32200篇,新浪微博中关于“福喜”的微博数量则高达1314486条。
百度指数显示,7月20日,“福喜”热点趋势指数从此前的1000上下,迅速攀升至7891;次日媒体广泛报道,急速攀升至37495。热度在随后几日一直居高不下,最高峰时达到44313,截至24日,热点趋势指数为25459,与马航坠机等国际重大事件指数趋于接近。
目前,上海福喜已有5名涉案人员被刑事拘留,涉案食品被查封。美国福喜集团主席在其官方网站向中国消费者致歉,并表示“将确保以后绝不会再发生类似情况”。
采购商方面,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等品牌的母公司百胜餐饮中国公司宣布,终止与中国福喜公司合作。麦当劳中国公司称,与上海福喜“断绝关系”,不过,其仍然与福喜集团在华的另一家公司河南福喜保持合作。
广东省部分洋品牌快餐厅同样受到波及。近日,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经过全面核查,发现有必胜客、汉堡王等两家品牌的餐厅采用了上海福喜的产品。目前,相关产品已被监管部门查封,必胜客和汉堡王均无使用上海福喜产品的情况。
此外,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广州市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检查发现,该公司并无肉制品加工行为,其经营范围主要为蔬菜和水果加工。
疑问:是偶然还是必然?
事件所引发的社会讨论中,一道绕不开的问题是,福喜事件为何会发生,谁又该为这次事件负责?
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企业造假手法非常隐蔽,甚至会逃避监管制作两本账,在没有内部爆料的情况下,日常监管很难发现,固定证据非常难。但还是有网友疑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总要等媒体曝光之后才去查处?日常监管去哪儿了?”
新华社在事件发生后撰文发问:“福喜是怎样成为‘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监管部门是没有认真查还是不容易查?虽然企业造假通常都是隐秘的,监管部门也不能以‘取证艰难’作为借口推卸责任,而应反思日常抽查等工作机制的有效性。”
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彭喜春认为,福喜事件是偶然事件,其中也有必然因素。目前国内虽然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完善,但在实际执行时则显得力有不足。
上海福喜理应为违法行为承担责任,此外,关于洋快餐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也成为舆论议论较多的话题。事实上,近年来,洋快餐曾多次被媒体曝出食品安全问题。比如,2012年,央视曝光某品牌洋快餐的供应商违规滥用抗生素、激素喂养肉鸡。
网友翻出一单单“旧事”之后抛出问题:洋快餐出了问题,将责任推到供应商,其自身监管没有失职吗?@人民日报微博直接发问“供应商确须为不法行为承担责任,但是洋快餐真的无辜吗?”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洋快餐在其自身宣传中,一直标榜重视食品安全,宣称对食材进行抽样检测。如果福喜提供的变质、过期样本能够通过企业的检测,那么其检测标准存在不足,而如果多年来的抽样未能发现如此严重的问题,说明检测的抽样率存在缺陷。
专家呼吁提高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上海福喜事件被曝光,知名洋快餐纷纷“中枪”,在舆论的声音中,不少消费者对快餐业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对此,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近日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认为,这几年食品卫生安全各个环节都在严抓,相关部门对餐饮业的清查从没停止过,“国内食品安全整体上还是放心的,消费者不必因福喜事件而对餐饮安全产生恐慌。”
福喜事件引出更多的思考是,如何防范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出现?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相关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有观点认为,尽管眼下中国社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但还是有些企业敢于“顶风作案”,其中原因与违法成本较低有关。新华社报道援引专家说法称,个别企业违规后可能“借尸还魂”,注册一间新的公司“卷土重来”。有的国家处罚严格,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企业不仅被罚得倾家荡产,还会遭到合作伙伴的抛弃。
目前正在公开征集意见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正给予公众更多期待。《草案》在6月下旬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自7月2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7月31日。此番上海福喜事件被曝光,适逢《草案》公示期。
这部被称作为“史上最严”的《草案》加大了对于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其中规定,“对于经营腐败变质、过期食品的企业,涉案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此前,《食品安全法》对于违法生产经营的最高罚款额度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草案》则将罚款额度提高一倍。彭喜春认为,罚金加重会增大不良商家违法的成本,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不过,对于诸如福喜这类老牌大公司而言,罚金的威胁力度仍然有限,最具震慑力的处罚应该是——吊销企业许可证,这对于跨国企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彭喜春说。(记者 李书龙 实习生 陈琰 崔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