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参加完2014年全省选调生岗前培训结业仪式后,特地与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道,以“老村官”、“过来人”的身份,与81名少数民族选调生面对面交流谈心。
“扎根湖北,欢迎你们”
从2012年起,我省开始在选调生招录中定向招录在全省高校就读的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今年共招录5名,其中,维吾尔族2人,蒙古族2人,回族1人。
25岁的维吾尔族姑娘麦尔哈巴·吾拉木,来自新疆和田,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我省的对口援疆工作,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5年的大学生活,让她深深爱上了湖北这片土地。“爸爸妈妈都支持我留在湖北。”麦尔哈巴·吾拉木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我加入选调生队伍,就是想扎根湖北,扎根基层,一方面感谢湖北人民对新疆发展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在湖北的大舞台上树立少数民族干部的优良形象,多做促进民族团结的工作。“扎根湖北,扎根基层,好!”李鸿忠深表赞赏。“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会想家吗?”李鸿忠亲切询问,并嘱咐有关部门做好生活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让她安心工作。“少数民族选调生和汉族选调生在培养和选拔任用上是一样的吗?会有区别吗?”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蒙古族选调生王清,则想得更多、更远。“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各民族兄弟姐妹完全平等、没有区分,共同为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奋斗。我们做事的地方就是我们奋斗的舞台,脚下的这片热土即为家乡。你在湖北工作,湖北就是你的家乡,湖北欢迎你!”李鸿忠的一番话,让他吃了定心丸。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现身说法“剪信封”:要从小事做起
得知被分配到一个相对较为偏僻的乡镇工作,土家族选调生黄景能直言自己“有些难过”。
“这是好事,为什么要难过呢?”李鸿忠开导他说,要用“一生的辩证法”来看待和理解。
“当然,你这个年纪有这个想法也很正常。”李鸿忠对黄景能表示理解,但同时以“过来人”的身份与他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的时候,经受困难,接受挑战,能够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同是应届毕业生的秦泽民,则跟李鸿忠请教一个特别具体的现实问题。他说:现在基层普遍出现了一个“三打”干部的问题。“三打”干部就是我们年轻干部去机关,先去打茶水、打扫卫生、打杂。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以及我们年轻干部去基层,应该怎么做?
从“象牙塔”走上社会,现实情况与预想有差距,心理上难免会有落差,产生失落感,但也要摆正心态。李鸿忠现身说法:我1982年大学毕业,进机关刚开始分给我的工作,是剪信封,糊信封。老同志写好了字之后,我们用糨糊糊起来,然后送到楼下。
回忆起这段经历,李鸿忠深有感触地说:“实际上这给了我们一个适应、进入、熟悉的时间。工作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要立足于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一定要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消除迷惘,逐渐成长。”
沉下去,从基层和实践
这一课开始
武汉体育学院毕业的选调生王国燕,当过两年“村官”。在基层工作的这段经历,给了他一个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和视角。“我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回想起来,总感觉到这一年没有什么成就,觉得自己在工作上没有多大的价值,没有存在感。”王国燕对此很苦恼。“事物的发展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可能你站在山头一挥手臂,山河为之巨变,那是神话世界。”李鸿忠与他交流说,我们的努力一定是滴水穿石的效果。要用历史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个人力量与伟大事业的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会写在大地上、融入伟业中。
26岁的选调生马爱玲,是南开大学法律专业硕士毕业。“学了7年的法律,可能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会丢掉自己的专业,怎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契合点?”她还有些迷惘。“年轻干部的特点是学历高,知识面宽,但缺少基层实践的锻炼和磨砺。”李鸿忠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志青年,第一专业是勇担历史责任、投身强国富民的伟大实践中。有了校园学习专业的特长,再加上基层一线的摔打历练,积累厚了,才干长了,任何时候都是“专业对口”。比如你学的法律专业,处理工作的时候,更善于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办法,不是大有用场吗?
一番入情入理的交流“点拨”,让大家深受启发,欣悦释然。
或幽默风趣,或语重心长——两代人的对话,在大家的踊跃提问中,伴随不时响起的掌声,不知不觉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记者 黄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