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鲁甸8月9日电 (石雨 和晓莹)鲁甸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恒博医院、维芳医院是鲁甸“8·03”地震受伤民众的集中救治点。9日一大早,云南某预备役师心理服务分队的8名队员走近这些伤者,倾听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受,为他们消除心理阴霾。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身体上的伤看得见,心理上的痛更危险。”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阮冶告诉记者,地震中的轻伤员,容易治愈,但面对亲人遇难、家园破碎的现实,他们极易陷入悲哀和绝望,有的人缄默不语,有的人绝食,有的人哭泣不止。
“穿这么少,冷不冷?”恒博医院的一间病房里,预任军官、心理专家唐岩不停地和张正芬讲着贴心的话,这已是唐岩第五天来和她说话了。
地震发生时,张正芬被垮塌的房屋掩埋,凭着对生的渴望自己拼命爬了出来,但她的九名亲人在地震中丧生。由于心灵创伤太重,自被送到医院以来,她处于严重的缄默状态,近30个小时一言不发。
4日,正在忙着灾区救援的唐岩听闻此事,立刻对张正芬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通过近5天的努力,张正芬趴在唐岩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了一场,并开始吃饭了。
“每天看到大量的灾区惨状,极易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一有动静就以为是地震,反复回想看到的惨景,吃不下饭,思乡、迷茫、焦虑的情绪也在不断增加。”阮冶表示,地震发生后,近万名进入灾区一线的救援官兵、警察、医护人员、志愿者、记者等也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他们正将这些群体纳入心理疏导和干预范畴。
截至记者发稿,他们已在震中现场、医院病房等地点对289名不同行业人员进行分类评估,累计对伤员进行心理干预49人次,现场传授医护人员心理护理知识78人次,与270余人建立联系方式,列为服务对象,发放灾后心理救援手册及资料300多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