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的地震灾难,已经夺去了600多个鲜活的生命,朝夕之间阴阳两隔,昨日的容颜只能成为至亲永远的追忆。
无论天崩还是地裂,生活,总要继续。抹去眼泪,与灾害抗争、与时间竞跑,震后的废墟上,留下太多的感动和难以想象的坚强。
——总有一些记忆难以忘却!
哀思,献给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人,坚强和勇气,是留给明天的希望。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哀思,是不能承受的痛
8月8日,阴历七月十三,也是鲁甸当地的“老人节”。
“按我们的风俗,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上饭、烧纸,祭奠逝去的亲人。”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骡马口小组61岁的老人唐昌辉说。
晚饭的时候,唐昌辉从安置点多盛了两碗饭回来。
“给我老伴和小孙女上饭,活着的人一两天不吃饭没关系,他们的这一顿不能省。”
晚上七八点钟,天刚刚黑,龙泉村许多村民和志愿者在村口点起了一根根蜡烛,随着哀乐响起,村民们忍不住泪水涟涟。在地震中失去两位亲人的余才春抱着6岁的女儿“扑通”跪到了地上,痛哭失声。
“你老婆在天上看着你呢。”“你要振作起来,一家人还都要指望着你。”……
没有哪一家不是地震的受害者,没有谁心里不承受着不能承受的悲伤,然而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他们对彼此的痛感同身受。
这样的安慰,是给余才春的,也是给他们自己的。面对灾难,他们心里装着的是一家人明天的生活,这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直面大灾大难时的人生姿态。
“好……,我一定好好的。”强压住悲痛,余才春努力地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复。
“地震带走了他的奶奶和怀孕六个月的老婆,他的心里一下子怎么能过得了这个坎?他只是不愿让上面的亲人看到他的悲伤和无助。”唐昌辉说,失去了亲人,今天,泪只能在心里流。
烧一些纸,点几炷香,逝者通往天堂的路上,满满是亲人的哀思。不能忘却!2014年8月3日下午16时30分,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至8月8日15时已经造成617人死亡。
瞬间的感动,即成永恒的记忆
8日上午9时50分,在抢险救灾中失踪的武警云南边防总队战士谢樵的遗体打捞上来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战地告别仪式,是对这个只有24岁的年轻生命最庄严的阐释。
“我们就是来救人的,这点水不算什么,我年轻,身体好,懂水性,我先来!”那一刻,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网友“一味真如”在微博写下:“谢樵,你的回眸是世间大爱的永恒!也是无数人的伤痛。向所有在灾难中拼命的人致以无法言说的崇敬!致以灵魂的崇敬!”
是的,面对地震灾害,无数个像谢樵一样的救援者是“拼命”来救命,受灾群众也在“拼命”自救。
背着40斤食用油走了3个多小时,接着又掌勺做了几百份热食,因为体力透支、气候炎热和低血糖等原因,解放军炊事员安德华晕倒了。
“群众都饿着肚子等着,我怎么能自己盛一碗先吃?”有人叫他先吃点时,他以这样的反问来回答。
为了腾出一块安全的地方让救援人员搭帐篷,云南省巧家县新店镇渭姑村村民何文贵毫不犹豫地把自家地里的苞谷铲了,让十几户受灾村民有了遮风挡雨之处。
对于这样贫困的地区,苞谷是何等金贵,但是何文贵说:“这点苞谷算什么,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才重要。”
震后七天,鲁甸地震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是只有悲伤,更有无数瞬间的感动。不能忘却!那些感动留下的永恒记忆。
震垮了房子,但震不垮意志
9日一大早,鲁甸地震重灾区纸厂乡江边村委会的受灾群众又开始了新的一天忙碌。有的村民忙着给家里的牲畜喂食,有的回到垮塌房屋边,捡拾还可以用的农具等物品。
“地震震垮了我们的房子,但震不垮我们坚强的意志,震不垮我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江边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立安说。
地震发生时,李立安正在从村委会回家的途中,他飞速跑回自家院子,看到1岁多的女儿被房顶倒下的太阳能热水器铁架卡住,而妻子熊蓉会没有踪迹。当他看到已经有村民在搜救妻子和女儿,马上带着另外几个村民去救其他的人。
妻子肋骨骨裂,女儿脸部有外伤、臀部有个很深的洞,然而几天来他不分昼夜地奔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没有去医院探望妻女,也没敢打电话给她们。
“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我们,我们村委会和全村老百姓也要自力更生,用我们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李立安说。
江边村委会老房子村民小组48岁的村民代开林告诉记者,村里受灾的村民现在住在临时安置点,暂时有了睡觉的地方,有饭吃,有水喝。
“堰塞湖的水退下去以后,我要重新盖一栋新房子,我要把房子建在离江水远一点的地方,建得更牢固更抗震一些。”代开林说。
鲁甸地震灾区,搜救仍然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堰塞湖排险在紧张实施,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救灾阶段的任务仍然繁杂而严峻。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以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执著开始了家园重建。不能忘却!这里的人们坚强而执著的生活态度。(参与采写记者:徐旭忠 骆晓飞 浦超 庞明广岳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