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鲁甸8月9日电 题:震区的“帐篷派出所”
中新社记者张子扬
记者眼前的这位彝族汉子,皮肤黝黑、粗糙,30多岁的人看上去足有4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透露出真诚,只是他沙哑的嗓音,说不了几个字,就要不停地喝水。
他不知道自鲁甸发生地震后说了多少话,同事心疼他,塞给他一包治嗓子的含片,但整整一个上午,他没时间吃一粒。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而他身后,狭窄的帐篷内,挤满了前来补办户口簿、身份证的灾民,龙头山镇35摄氏度的高温,已将他们的衣衫彻底浸湿。
他很清楚,对于灾民来说,一张身份证,就是他们的希望,未来求学、工作,都离不开这张小小的卡片。“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提供便利,原来办证至少要40天,但省里承诺,15天左右就能拿到。”
他叫杨崇银,是龙头山镇派出所的指导员。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他们原先建在半山腰的办公楼完全摧毁,所长和三位同事被压在瓦砾下,从此阴阳永隔。
现在这座帐篷,成了派出所的临时办公点,亦是他们的全部。
与记者聊天,是杨崇银难得的休息时间。他一再感激全国人民的援助,送来了水、食物和药品。
“我感谢这个时代,感谢那些素不相识的同胞,帮我们重建家园,帮……”忽然,他用手捂住了眼睛,哭了,泪水从手指间淌落下来。
这几天,杨崇银不记得是如何挺过来的,50多个小时没怎么合过双眼,实在累得不行,就靠在凳子上眯一会儿。“但想到遇难的同事,看到他们的遗物,就会挖心的痛,他们都很年轻,给父母送终的人都没了”。
说完这句话,他的眼睛又红了,再度哽咽。
在杨崇银的记忆中,除了每半个月能休息两天外,他的生活大部分时光都与七名同事在一起,哪个人什么性格,爱吃什么,甚至是喜欢什么电影,彼此都一清二楚。
在大山里工作,他们业余时间唯一的运动就是爬山,所以无论男女都“炼”成了一双可以健步如飞的脚。
他告诉记者,前几年为了抓捕一名偷车贼,他们连续翻越了两座大山,最终那名嫌犯累得实在跑不动了,趴在地上束手就擒。
只是,将大把时间贡献给派出所后,家人见杨崇银一面就变成遥遥无期的心愿。
直到今天,他还没回家看看。
杨崇银深深记得,“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娃儿,你在前线好好工作,家里一切都安好,注意身体。但挂电话那一刻,老人偷偷地哭了。”
“您想过做警察会这么难吗?”
“想过,我想过如何打击罪犯,让住在这里的村民平安活着,但不知6.5级的地震会伤亡如此惨重,很多人一辈子积攒下的财物,瞬间变得一无所有。”
“如果可以选择,会不会还从事这个职业?”
听到记者的问题后,杨崇银一度不知该如何回答。他望着帐篷外,想了想说,“可能还会选择吧,我身上的警徽,是代表国家到这里工作的。”
其实杨崇银未穿警服前,在他的印象中,警察应该每天都佩戴着枪,奔波在追寻嫌犯的路上,是英雄的化身,是人民的保护伞。
然而当他真正踏入警局的大门,特别是成为一名乡村警官后,才发现与想象中的大英雄形象差之千里。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要花一大半的精力去处理邻里纠纷,或者谁家的牛丢了、小孩落水了,人们都会向派出所报案。
“很多农民没有文化,法律意识淡薄,不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他们受了委屈,就眼巴巴指望着我们。”
杨崇银说,“如果这些事办不好,村民们会觉得国家不管他了,假如你做好一件事,朴实的农民会把心交给你。”
例如,在2009年,当地有100多头耕牛被盗,价值百万。失去主要劳力的农民堵在派出所门口哭得撕心裂肺。
接到报警后,杨崇银和同事为此追查了好几个月。一个雨夜,他们匍匐在草地中近12个小时,一举将11名罪犯抓捕。
从那天起,镇上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天大的消息,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耕牛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看到村民的笑脸,杨崇银曾开心得一个晚上没睡着觉。
回忆起往事,他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会心地笑了。他说,这是他成为警察后,最幸福的一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