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工厂的粉尘爆炸事故,台湾高雄的气爆事件,近日多地接连发生的爆炸事故犹如梦魇,拷问着城市安全。昨天下午,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之十“城市安全与风险应对”召开,与会专家提出,从生态风险到事故风险,城市面临的安全威胁不下百种,应重视风险评估,利用大数据提前预警,完善事中应急处理,成为可恢复的“弹性城市”。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普查地下管网
2010年南京丙烯泄漏发生爆炸,去年11月青岛输油管道爆炸,几天前台湾高雄也发生气爆事件,造成大面积人员伤亡。“地下管线是一个危险源,随着城市发展和扩张,原本在城外的管网往往会进入主城区。这些建在老城区或已建成城区地下的管网,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和管控。”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翟国方表示,首先就要做好地下管网的普查,哪些地方是什么情况,存在什么风险,都要调查清楚。“比方说,我们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就要对地下管网做抗震性的评估。”其次,通过技术角度做好管控。他举例称,日本的煤气管道在每个点都有一个感应器,如果后面发生爆炸,可以立马切断管道,避免一条线、几公里管道全部爆炸下去。
做好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城市安全规划制定前的“必修课”,奥雅纳工程顾问(中国)规划发展总监叶祖达提出,上海等大型城市应利用大数据做好风险评估,成为提前预警的工具。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数据不仅仅是信息,还能从中分析出未来风险,提前预警。“新加坡去年启动了一个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预警实验项目,其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整个城市不同的大数据拉进同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包括交通、天气、人流、重大事故,希望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找出能马上反应的预警。”叶祖达认为,大数据可以成为政府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利器,成为控制城市风险的预警工具。
加强恢复能力
“在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中,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在经济增长高,但生态环境存在脆弱性的红线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城市安全不可能处于无风险状态,我们应该把上海建设成能够应对各种各样风险、有恢复能力的“弹性城市”。
诸大建进一步解释,“弹性城市”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易感性,二是适应性。前者指是否容易遭受风险打击,后者指能不能快速反应,应急管理。“中国城市往往高易感性,低适应性,一个小波动就能变成大灾难,应急应对又碰到很大问题。因此怎么有弹性,是保障我们城市安全的一个探索过程,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城市规划,都要考虑这一点。”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