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爆炸的硝烟已然散尽,但是追问与反思还没有终点。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称,很大程度上,酿成此次悲剧的原因是突破底线的招商引资理念、被异化的“政策红利”所造成的企业监管缺位。
昆山市招商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其编写的《昆山招商引资之路》培训教材中提到了这样一条令人“耳目一新”的“先进经验”:“去南京、北京争取劳模指标,送给来投资的老板,国家、省里的名额不够,就评县级劳模,两年一届50个,50个不够,就100个,还不够,就200个;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送给他们一些……”
送劳模,送人大代表,这些看上去十分严肃的称号都成了吸引招商引资的筹码时,可以充分感受到当地干部对吸引企业进驻的热情。这种看上去匪夷所思充满荒诞感的操作手段,被当成经验堂而皇之地收录起来,然后传播出去。各地络绎不绝的取经队伍来到昆山,自以为取到了真经,然后在招商引资上脑洞大开,底线屡屡被突破,节操常常被刷新。河南省洛阳市列出一批“重点民营工业企业”,对其实施“挂牌保护”;江苏省扬州市将执法机构的工作行为纳入纪检监察的督察范围,对“随便检查企业”的执法单位“严肃追究问责”……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规定执法部门每年到企业的检查不能多于两次,有些地方将环保、安监部门纳入“限制行为能力”的监控名单。
当这些东西被奉为圭臬、受到追捧时,法律的底线、民众的生活健康底线就成了牺牲品。昆山的爆炸事故只是冰山的一角,有多少民众正为身边的污染企业所苦,有多少员工的耳边就差那一声爆炸声响起,有多少有毒的GDP正在肆虐,有谁做过统计,又有谁能统计得过来呢?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昆山做为全国百强县的首位,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自然是瞩目的。4000多家台资企业创造了昆山50%以上的财政收入、60%以上的利税、70%以上的销售、80%以上的投资和90%以上的进出口交易额。这其中,招商引资功不可没。一起爆炸事故不能全盘否定昆山的一切,怕就怕所是者非,所非者是。我想,送劳模指标肯定不是昆山经验的精髓。劳模指标只是虚名,企业家讲究的是实利。你这儿有比较熟练、性价比高的劳动力,有广阔的市场,人家才肯来,才愿意来;你这里有完善的硬件设施,还有优良的软件服务,人家才呆得下去。这一切,才是对外来企业吸引力的根本。
假如你的招牌只是没有底线的对企业各种行为的放纵,假如引来的是畏惧执法检查、推卸环保责任的企业,那这样的企业来了何用?也许在GDP至上的那个时代,还暂时能取得企业和政府的双赢局面,可在强调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崇绿色GDP的今天,企业独赢、政府和民众俱输的局面,注定无法长久持续下去了。
沉重的爆炸声提醒我们,经不能念歪,而再好的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与社会发展、民众需求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