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昕竹,因违反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工作纪律被解聘,不再担任国务院反垄断专家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
张昕竹在接受采访时称,他被解聘是因为帮外企说话了。他说:“就好比我给死刑犯做了辩护,任何一个案子都有正方和反方,不能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吧。”当然,这是他的个人回应,仅作参考。官方消息说解聘是“工作纪律”原因,这个定性十分明确、肯定。
据报道看,“帮外企说话”似乎不是一个内部讨论。张昕竹也称,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是其2011年12月13日刊登于《东方早报》上的署名文章,这是对外公开表达。就此来看,违反工作纪律,可能不只是因为在专家咨询组内部表达不同意见所致。
政府聘请专家组,参与反垄断研究咨询工作,当然有纪律要求。事实上,加入到这种专家咨询组工作,已经相同于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不同,言行要求也不同。作为学术研究、社会讨论,一个专家也并非就能知无不言,至少以专家身份获得的各种内部信息,不能随意泄漏,以专家组成员形式发言,纪律要求当然就更多、更全面。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以前有不少类似新闻,政策尚未出台,专家提前对外透露了风声,有时信息不准确,或者对外发表的观点让公众产生误解,干扰了信息和社会舆论,对政府公信往往造成不利影响。更有甚者,加入政府研究咨询工作的一些专家,负责国计民生重大课题,影响的是重要决策推进,却因为沾染了特殊利益关系,对外发表的言论实则为一些利益集团代言,让公共利益受损。这种行为,其实从开始就违反了相关纪律,本应受到处理。
这是国务院反垄断专家咨询组2011年成立以来首次解聘成员,在以前的各种政府专家组中,这种解聘也不多见。张昕竹的解聘,呈现了新的动向:纪律处罚,不仅针对官员,也针对政府聘请的专家。
张昕竹解聘出现在反垄断执法热火朝天之际,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现出国家反垄断坚定色彩。专家或者违反纪律对外发表不适当言论,或者沾染利益关系而立场严重倾斜,将影响公共决策的公平性、严肃性。反垄断执法塑造国家市场环境,也面临复杂利益局面,没有坚定态度,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执法可能走样。在这个意义上,纪律要求只能更加严格。
与之相似的一切重大立法执法、决策执行,也务必态度坚定。当前反腐、改革进程,从更大的背景中,也呈现了这样一种新的动向:抓大而不放小,如反腐领域,苍蝇老虎一起打;如改革领域,重大国家走向或者微观民生议题,往往付诸顶层设计,一些长久拖延的“硬骨头”果断拿下。一个专家的解聘可能只是违纪处理,但也不是这么简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前国家治理的硬朗风气。
□ 本报评论员 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