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遗址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今年是“北京人”头盖骨发现85周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也已于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昨天,记者从周口店遗址管理处了解到,猿人洞保护方案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核准批复,现已进入项目评审阶段。今年将建3400平方米猿人洞“保护棚”。
1.世遗中心批准建棚保护方案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上同时期材料最丰富、最齐全和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及古生物遗址,这里保存了纵贯70万年的古人类和古生物遗迹。
据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猿人洞,管理处以委托和向社会公开征集等形式,寻求最科学、合理的猿人洞保护方案,并根据征询到的保护方案,明确了猿人洞保护方案的设计理念和要求,完成了猿人洞专业地质勘查等工作。
董翠平称,现在的保护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设计人员通过三维技术恢复龙骨山的山体形质,并在“保护棚”上设计了绿植土层进行绿化,使其外观看起来与遗址景观非常协调,该设计尽可能给游客呈现出猿人洞的原始风貌。
董翠平同时透露,猿人洞保护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核准批复,现已进入项目评审阶段。
2.猿人洞保护性发掘仍在进行
据周口店遗址遗产办公室主任李俨称,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化石点,由于地势较低,容易积水,形成危岩、悬挑。加上猿人洞的洞壁很薄,常年雨水冲刷会影响洞壁的稳定性。从2008年起,专家开始设想建立一个“保护棚”把猿人洞罩起来,并论证出一定要将剖面清理出一个安全角度。
李俨表示,今年遗址管理处将设置“保护棚”,将3400平方米的猿人洞罩起来,这个“保护棚”像鳞片一样,既要防水,又能采光通风。
目前,猿人洞仍有三分之一的原始堆积出现松滑,有坍塌隐患,目前正组织专家进行保护性清理发掘。此外,为防止猿人洞遗址发生毁坏,遗址管理处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对猿人洞进行保护性清理发掘。目前,已完成猿人洞西剖面三四层局部的清理发掘工作。
3.建数字系统监测化石温湿度
为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遗址区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信息,2012年12月31日,周口店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正式挂牌运行,利用数字传感器将数据采集和现场分析融为一体,先后开展了遗址化石地点温湿度监测、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温湿度监测、遗址化石地点岩体位移监测、遗址化石地点风化拍照监测、遗址及周边环境监测。
董翠平称,以前他们测遗址的温度靠温度计,测裂缝宽度就拿玻璃片伸进裂缝,现在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监测系统实时了解遗址化石地点的温度湿度。此外,为确保观众参观和遗址本体安全,在遗址博物馆内和遗址重要化石地点也安装了监控探头,对观众流量进行监测。
■延伸阅读
“北京人”去哪儿了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见证,是宝贵的人类遗产。然而今天走进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各类化石和古文化饰品琳琅满目,“北京人”头盖骨却是一个个的化石模型,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去哪儿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美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国民政府决定,将存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由美方控制)的“北京人”头盖骨和大批珍贵化石标本运往美国暂避战火,以免落入日本人手中。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美国人将“北京人”头盖骨运往秦皇岛的时候,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来接运化石标本的美国轮船无法停靠秦皇岛,“北京人”头盖骨从此神秘失踪。经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半个多世纪的多方查找,至今依然杳无音信,成为世界悬案。
据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丢失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关于化石下落的线索层出不穷,寻找工作也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1998年,以贾兰坡院士为首的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发起“世纪末的寻找”。
京华时报记者刘雪玉
实习记者杨艳萍
(原标题:周口店猿人洞将建3400平米“保护棚”)
(编辑:SN091)文章关键词: 北京周口店猿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