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领导、中央电视台与华影文轩影视公司等摄制出品的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拍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呈现了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邓小平访美、知青返乡、包产到户等历史事件,也出现了华国锋、胡耀邦等人物,还首次细致描绘了邓小平的家庭生活。昨天,总编剧龙平平(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邓小平研究专家)透露,该剧从剧本到成片都经历层层审查,但“送审一路畅通”。而这部剧较以往讲述邓小平的作品,龙平平认为,最大的突破是“平视”。
京华时报记者高宇飞许青红京华时报制图汪春才何将
>>剧本与立项
□主创还原
历时四年大纲修改十余次
总编剧龙平平透露,2009年有关部门就决定请中央文献研究室牵头创作以邓小平为题材的电视剧。龙平平回忆当时领导的要求有三个:“希望时间段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核心要反映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要反映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我的理解就是要反映邓小平和一个时代。”
于是中央文献研究室成立了以龙平平为首、专家和作家相结合的编剧团队。剧本创作历时4年,编剧之一张强称剧本修改过无数次,光剧情大纲就改了十几稿,最终完成了近60万字的电视文学剧本。总编剧龙平平称拍摄这样一部剧,难度在于要找到新视角,“我们希望观众可以平视伟人,了解他真实的生活,而非仰视。”而就剧作题材而言,龙平平认为当代人写当代史,难度很大,“它离我们太近,关于小平的一些事有的有结论,有的没有,如何客观反映很难。”
>>选角与拍摄
选马少骅 形与气有七分近
邓小平的特型演员最让人熟悉的是卢奇。制片人高成生称,选择马少骅演邓小平,一开始很多人都有过担心,“但最后无论剧组、还是邓家人都觉得他形神兼备”。导演吴子牛坦言没有刻意选择特型演员出演国家领导人,坚持用马少骅是因为外形和气质有七分近,且能讲四川话。
制片人高成生透露,该剧投入巨大,剧组常规人员是500多人,剧中有名有姓算人物的演员有100多人,取景范围包括北京,安徽的凤阳、黄山,深圳,西双版纳等地,并分了三个组,拍摄时间达112天。“我们1月份做后期,播出前都还在改,七个月的后期,工作人员连机房都没有离开过,光我们刻的碟片,给各级领导修改的光盘就一两千份,剪片子的机器都好几天关不了机。”
导演吴子牛介绍,该剧按照邓家原址以1:1.25的比例进行还原,演员们常常等一天只为拍一个场景,而演员进组前人手一本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
>>修改
程序严格但送审一路畅通
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剧首次在荧屏上出现华国锋,并展现了赴中央工作后的胡耀邦,涉及到粉碎“四人帮”、“大逃港”等事件。龙平平直言:“我们的审查,从剧本到成片,一路畅通。程序多而严格,手续很多,但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总导演吴子牛昨天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这部剧对‘文化大革命’的大尺度描写,应该是第一次。”
◎对话
记者:剧中有印小天扮演的田源“大逃港”的戏份,这是之前荧屏没有呈现过的,担心吗?
龙平平:田源这个角色,我一直在心里打鼓,不知道能不能通过。但十八大后习近平第一站是去广东调研,他多次谈到逃港,我们也没理由回避。
记者:胡耀邦的戏份呢?龙平平:胡耀邦的戏份非常重,甚至有人说这个地方对他的作用体现还可以再突出点。我每天都在想怎么能拿捏得更好一点。华国锋、汪东兴、陈永贵等,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在荧幕出现。
记者:粉碎“四人帮”当晚紧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前,华国锋高声宣布“粉碎‘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的部署”,这个有文献可查吗?
龙平平:可以查到,有“红头文件”——中共中央通知(中发[1976]16号)。文件第三部分有一段话:“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就指出:他们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在当时的场合下,华国锋讲这句没有问题。
记者:后来看片,有细节错误的地方吗?
龙平平:缺点多得很,前晚就看出了问题。有台词说“现在高三学生不会做一元一次方程”,但我今天查了,那时候没有高三。毛主席要求那时缩短学制,初中、高中各两年。我作为主编剧,向观众道歉,这是我们的不严谨。
记者:叶永烈发文说,邓小平知道“四人帮”被抓捕后说的第一句是“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但剧里是“我还可以再干20年”,能否解释下?
龙平平: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剧本原话就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这句后来改了,有它的依据。这部剧从创作到现在,自始至终得到了小平家属的支持和指导。这句台词的改动就是家属的意见。根据剧中的场合,小平在非常危险的境况中,听到“四人帮”粉碎的消息,家属认为不可能说“安度晚年”,这时候应该是“终于可以再出来工作了”的心态,所以改了台词。
◎诞生时间线(据龙平平)
2009年至
2013年春节
剧本创作完成。
2013年4月
该剧剧本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审查通过。
2013年8月
经中央办公厅批准,该剧正式立项。
2013年9月
该剧正式开机。
约112天后
所有拍摄完成,转入后期制作。
2014年7月
该剧通过审查。
审查意见认为:该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大收获”。
2014年8月8日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观者评论
历史眼光展示过往的复杂
张颐武认为该剧的高收视,源自它对复杂环境下邓小平的表现,生动、具体地呈现了对历史的认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内的复杂情况,经历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他怎么走出这条路,放在世界格局的角度下观察、审视,非常生动。从这部剧可以感受到邓小平对那段历史的重大意义,是关键性的转折人物”。
剧中,邓小平生活化的细节引起了观众的热议,张颐武认为这些细节确实生动,“邓小平的生活细节,在文艺作品里的表现并不多,尤其是他的晚年生活,这次的展现很新鲜”。不过,张颐武认为,“观众最感兴趣的还是对那个时代的展现,尤其是党内复杂情况的揭示,比以往更充分。很多年轻人可能对那些不太了解,所以很有兴趣。”
另外,剧中有不少历史人物是首次出现,张颐武认为这“更具有历史感的眼光,感觉不再是当局者,能超越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重温与发现,形象的断代史
正在热播的48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发收视热潮。以往不同历史时段的史实一一被披露;几十年的岁月以一种纪实加虚构的方式在人们眼前一一展开。人们所关注的,不仅有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在历史转折中对国家民族命运重大贡献的描写,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首次披露,亦为观众观看的重点之一。
该剧全景式反映了1976年到1984年的历史,那个时段的诸多历史重大问题,都在重要情节符合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有了艺术的表现。不仅有人们记忆之中的“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出山”“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知识青年返乡”“农村包产到户”等,也有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不久、复出前的突然患病、在叶帅的关心下顺利手术,及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在真理标准讨论中对邓小平的鼎力支持的细节。这部剧对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而言,有着深刻的历史重温与重新发现的意味;而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它更像形象的“断代史”,有助于他们增加对那段历史的认知。
相信随着后续播出,会有更多历史事件和背景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受。(叶之植)
□演员有话
马少骅听录音,讲出小平的四川味
剧中饰演伟人的阵容较为“豪华”,国家一级演员马少骅饰演邓小平,萨日娜饰演卓琳,谢钢饰演陈云,张嘉译饰习仲勋,曾红生饰华国锋。近日部分主演接受了京华时报专访。曾多次扮演过孙中山的马少骅称接演该剧一开始非常犹豫,整个过程如履薄冰、压力巨大。为了准确拿捏邓小平版的四川话,他把录音随身带着听,“渐渐摸到了边”。
>>谈接拍
开始不敢演“像”是个问题
马少骅曾在电视剧《平民大总统》《走向共和》《辛亥革命》及电影《建党伟业》《风雨十二年》中扮演孙中山,这是观众最熟悉他的荧幕形象。他最近一次亮相的角色是在今年3月央视播出的《原乡》中饰演老兵杜守正,与陈宝国、张国立对戏。
去年8月,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拍只有1个月时,马少骅说他接到了该剧制片人高成生的邀戏电话,那时他非常犹豫,“一是因为我接了管虎导演的戏,也做了案头工作,即将进组;二是我没演过邓小平,也没想过角色会找我,太突然,所以一开始就推辞了。但高制片和我很熟,他说,‘无论如何你要来北京谈谈’。我答应了,但还是强调‘你们不要抱太大希望’。”
马少骅到京的第二天,就被安排到北影厂试妆、试戏,“我试戏完,当场就有人鼓掌”。但他还是忐忑,觉得自己不够像,“像不像是观众很看重的,我问剧组,你们能解决吗?毕竟孙中山我演了6次,而观众离他远,对他的熟悉程度有限。可小平太近,观众会有先入为主的情况,这个风险我不敢冒。”
又过了10天,在马少骅回到湖北准备进其他组时,又接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组的电话,“8月10日左右,我进组那天,他们说已经和这边的剧组商量好不用我在这边演了。这时我没了退路,就开始化妆、看资料熟悉小平,进行了一系列紧张的工作,9月开机。”马少骅说,一生能接到邓小平这个角色对演员来说是很荣幸的事情,“但对我的专业来说,却是最大的挑战”。
>>聊拍摄
立足剧本拿捏台词有发挥
马少骅坦言从接拍到拍摄,整个过程他的压力非常大,但一进组他要求自己必须有信心,首先他要解决外形的问题,为此增肥20斤。“‘像不像’是观众认可的门票,我还需要外部的帮助,比如化妆等手段。然后表达人物上,我得做到神形兼备。外形像小平的特型演员很多,但如何演绎好真的很难。我自己提出要求,希望既要‘像’,又要‘是’’。”
“接了角色后,5个多月我没开过电视,每天都在看邓小平的资料。我把他的录音放到MP3里,走到哪儿都听,揣摩他说话的状态,渐渐觉得能够摸到边了。”马少骅虽在贵州长大,但要说出小平味道的四川话,他下了功夫,“我得是他的语调和语气,而且剧中我的戏三分之二都在开会,发表讲话。”
马少骅称演小平难在拿捏台词,“要展现小平的分寸、气度,所以我反复跟编剧商量哪句怎么说”。他坦言在剧本的基础上对台词有适度发挥,但每次修改都会跟编剧商量,“我不顾他是不是休息就打电话,好在他总是不厌其烦,有时说‘等等,我再查查资料’,都得落实清楚”。马少骅透露,他曾担心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那段谈话不易审查通过,“那段话极其尖锐,可也是小平的原话。还好后来通过了。”
在已播的剧集里,邓小平在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握住王教授的手说了段话,马少骅说,“这段话就有我的发挥,但这都是基于剧本,有导演、编剧的把关”。
>>谈感触
邓家人帮助给了我鼓励
慢慢进入角色后,马少骅坦言对邓小平的理解加深,周围人也不断给他鼓励,“剧组人员觉得我演得像,演卓琳的萨日娜也说‘哥,越来越好’。包括演撒切尔夫人的外国演员都说好的时候,我就更加有信心。导演从没批评过我,总是说‘很好’,反而弄得我心里七上八下的。”
拍摄中,剧组曾经在邓家取景。马少骅说,其间,他和邓家人见过四五次面,开了一次座谈会,“邓家人表现得冷静、克制。他们很有分寸,尽量不干涉我们的拍摄,在他们看来,拍摄邓小平不是个人的家事。”
“他们会告诉我,小平当年穿什么衣服,举手投足什么样,小平的孙子萌萌(邓林的儿子萌萌)和我接触多些,他会说‘我爷爷肚子比你大’。”马少骅称,在他们家拍摄几天后,见到了邓榕、邓楠、邓朴方,“他们远远看着,我们拍到晚上9点时,他们过来说‘大家辛苦,多喝水’,还肯定我说‘老爷子还行哈!’这对我鼓励很大。”
>>看今后
小平难度大应该不再演
马少骅称因为剧组有严格规定,他一直没看过成片,当时也没时间看回放。现在,他也跟着播出一集集地追,“有次去雍和宫附近,外地的一家人追着我,说看过我演的孙中山,这次也演得挺像。”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廉也给他打过电话:“你特像老爷子。”
不过,也有网友表达了“不像”的声音,对此马少骅回应:“应该把整部剧看完了再说这个问题,现在谈论为时过早。”他表示后面的内容会更精彩,“有一些我们以前没涉及过的问题,比如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关于两个凡是的问题、解放广大知识分子的问题,都会有客观地呈现。”
对于今后是否会再演邓小平,马少骅称“应该不会了”,要演好这个角色各方面要求很高,“一个是剧本要好,大家都应该对邓小平了解;二是整个拍摄时间上要比较从容,拍好这部戏难度很大”。
◎前20集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据剧组提供的分集梗概)
第一集
1976年10月6日,玉泉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上,华国锋宣布粉碎了“四人帮”。鉴于事态重大,局势复杂,叶剑英要求严格保密,层层传达。
第二集
贺平赶来把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告知还在家中的邓小平。但全国情况仍然不明,中央也是一筹莫展。
第三集
邓小平突患疾病。在叶剑英的关心下,吴阶平为邓小平手术成功。
中央恢复了邓小平看文件的权利。“臭老九”夏默写了一封关于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万言书,委托邓小平的老部下田志远转交邓小平。
第四集
叶剑英与邓小平相见,叶表示邓出来工作还有阻力,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发出“两个凡是”的主政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力陈“四五事件”平反和邓小平复出。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正式复出工作,第一件事是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定了三条标准。
第五集
田志远恢复工作,并把夏默引荐给邓小平。夏默提出要尽快给知识分子摘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科学教育工作。邓小平支持夏默的想法,并让田志远到北大、清华去了解一下知识分子的现状。
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工人体育场看球赛,全场的热情被点燃。
第六集
出席1977年科教座谈会的人员名单引起争议。邓小平提出要克服一切困难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到会,并要亲自全程主持这次座谈会。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话,让老科学家们激动不已。
第七集
科教座谈会上,邓小平拍板决定恢复高考。
党的十一大没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政策,恢复高考的进程也因此止步不前。
邓小平批评教育部,强力推进恢复高考工作。
第八集
新华社副社长慕大江和记者任燕写出内参,道出“四人帮”篡改毛主席指示和炮制“两个估计”的实情。
中南海紫光阁,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他对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介绍,让邓小平受到启发。
邓小平就招生问题提出放宽政审条件,择优录取。众多青年投身高考。
第九集
夏默发现国内教材已经不适合新的教学需要。邓小平提出重新编写教材,并要求购买国外教材作参考。资金不够,邓小平去找主管经济工作的李先念借外汇。
夏默从国外买回了教材,众多专家齐聚,为编写新教材出力。邓小平前往慰问。
第十集
1977年底,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各地区开始了紧张有序的阅卷工作,发现了试卷中的很多问题。
第十一集
在恢复高考后首次招生录取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棘手问题。教育部长刘西尧向邓小平报告高考的情况。邓小平强调要允许出现不同声音,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把人才招进来。
第十二集
1978年初,各高校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夫妻同学、叔侄同堂的场面,被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称为“千古奇观”。
中央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称这是科学教育领域新的开端,要以这两次大会为标志,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第十三集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陈景润等科学家参会。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邓小平的讲话引发热议,标志着科学春天的到来。以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为突破口,伟大历史转折的大幕拉开了。
第十四集
邓小平支持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两个凡是”是平反冤假错案的最大阻力,中央专案组不得人心。
前往广州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火车上,田志远等关于“抓纲治国”争论引起邓小平的注意。到广州后,邓小平提出要到地方去看一看。
第十五集
邓小平到龙岭公社考察,贫穷的程度让他吃惊,而关于鸭子问题的争论更凸显人们思想的僵化。随后他视察边界,了解逃港情况。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胡耀邦签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各大报纸转载,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第十六集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人拥护,有人反对。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坚决支持这场讨论,希望邓小平出来讲话。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号召人们打破精神枷锁,让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第十七集
为了重新站起来,罗瑞卿前往西德做手术,因并发症不幸去世。
安徽农村矛盾突出,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出关于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的规定,核心是一切工作以发展生产为中心。
面对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提出要搞现代化。
第十八集
谷牧率领的西欧考察团回国后,邓小平了解考察情况。他提出要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美国按捺不住,派出特使布热津斯基,前来中国访问。邓小平在北海仿膳宴请,双方达成共识,为早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干杯。
邓小平考察东北,在大庆油田提出要关心职工群众的生活。
第十九集
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希望邓小平能讲个话,指明方向。
邓小平的讲话内容以内参形式再次引起党内热议,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热潮。
考察鞍钢时,发生爆炸事故,邓小平下决心一定要更换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革命。
第二十集
邓小平视察东北提出的一系列新颖的思想观点,逐步引导干部群众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尽快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美国方面以推进留学生工作促进双方交流。邓小平表示恢复高考和派遣留学生只是第一步,以后还要走很远。
(原标题:平视伟人重温一个时代)
文章关键词: 邓小平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