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结古镇新姿
连锦添摄
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玉树地震灾区,如今怎样了呢?
7月下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邀请14家海内外媒体记者到青海藏区采访,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见证了高海拔高寒地区灾后重建的一个奇迹。
4年多前,7.1级地震突袭玉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几乎全毁了,寺院坍塌、民房摧毁……经过艰苦卓绝的救援和重建,废墟已然消失,一个美丽的高原小城再生了,变大了。
苦干3年跨越20年
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结古观景台,只见青山环抱的城市向多面延伸,一栋栋色彩艳丽的藏式房屋依山坡而建沿河道延伸,最漂亮的是学校、医院、寺院、文化中心。新修了4横15纵的城市主次干道,最宽的有6车道,并开通了公共汽车。州住建局局长仁青说,这些机关、学校、商户、寺院等几乎都是重建的,院落式的民居就有7000多户。
“苦干3年、跨越20年”是玉树人的誓言。在全国人民和海内外各界的援助下,玉树灾后重建在2013年底全面完成。共投资447亿多元,1.6万余户农牧民住房和2.2万余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并入住,94个教育项目和63项医疗卫生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建成。4座完全损坏的寺院易地重建,在八曲河畔的唐藩古道边,目前还在建设中的禅古寺,国家为其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镇上有不少游客,新建了亮丽的游客中心。按照州委的定位,新玉树要建设成高原生态型的商贸旅游城市。
重建项目中,州政府机关放在最后,目前还没有搬入新楼,仍在河谷的板房、帐篷中办公。州委机关报《三江源报》就在帐篷里办报、办网,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
重建项目很“大气”
玉树“最高学府”八一职业技术学校,原校舍地震时全部倒塌。如今,宏伟的教学楼矗立起来,占地200多亩的校区,宽敞大气,设施一流,仅篮球场就有12个。3000多名藏族学生在该校认真学习着旅游、汽修、唐卡制作、装修、美容、藏服等各类职业技术,地震时在校的学生,都已毕业了。
重建并不是简单在原址复建。海拔3900米的巴塘镇八吉村,房屋在震中全部倒塌。如今,巴塘草原重建起一片农牧民住宅,共80多户,每户百余平方米。8个新聚落围着村中心而建,4条道路向无边的草原辐射延伸。探访藏胞江永索男的新家,里面是全新的藏式家具,还有太阳能、地暖、网络。主人说,建房花了37万元,全部由政府出资。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啊。八吉村利用临近机场、三江源头的优势,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办起了农家乐。
耳闻目睹玉树巨变,葡萄牙华人《葡新报》站长马丽梅感叹:有的国家大灾三年后,连残骸和垃圾都没有清理干净,在葡国也有一段路几年修不成的,而眼前的玉树,已经浴火重生了。
康巴汉子豪情万丈
藏语中“结古”原称为“结古多”,即“居住在山麓的众生”之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阳光、乐观,幸福写在脸上。
夜晚,玉树人的快乐开始了。市中心格萨尔王广场,新建的音乐喷泉旁游人如织。男女老幼,认识的不认识的,围成圈跳起了锅庄。在玉树歌手央金兰泽《遇上你是我的缘》歌声中,人们完全没有隔阂,舞姿舒展,自由发挥。带记者们夜游的玉树州统战部长周洪源是个康巴汉子,他且行且介绍,不断地问;美吗?美吗?
康巴汉子总是豪情万丈,周洪源说,玉树这地方多么开阔!这些舞者,不少人失去了亲人,但超度了,活着的就要好好生活。我们不忘记地震的伤痛,但不会长久陷入悲情。周部长用藏语为记者们唱了一首歌,大意是:
“我心中的康巴汉子哟,额头上写满祖先的故事,云彩托起欢笑。血管里流淌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记者 连锦添)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