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被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从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到公布“权力清单”,政府的自我改革稳步推进。然而,“头转,身子也要转”,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的决心与魄力,更需要层层落实的执行力。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不愿放权”“害怕晒权”的“管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导致“越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习惯“批字”“盖章”的干部甚至出现了“不审批不知道干啥”的不适应症,造成简政放权堵在“最后一公里”。
从国务院督查组近期的督查情况也能看到,一些地方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通过玩“数字游戏”来“稀释”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或者用不同方式搞“明放暗不放”等现象依然存在。此外,还有的地方存在“取消了,却未必能管得住;下放了,却不一定接得稳”的现象。这些都说明,简政放权改革必须狠抓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正在显现。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这表明,权力的“减法”正在换来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效应。下一步,基层应当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的执行力,决不能让执行力层层递减造成改革红利被截留。
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深化改革的决心。人们期待中央精神能够被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地严格执行,期待“晒权”“清权”落实到每一个服务窗口,让服务型政府的阳光尽快普照。(记者华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