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派到基层挂职的青年干部中,辽宁省丹东市大梨树村的毛正新,或许是一个特例。他被下派挂职的大梨树村,正是他的故乡;他被下派后第二年,就辞去了公职,扎根于大梨树村,一干就是12年,带领大梨树村的民众,在前人的基础上,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毛正新的可贵,在于“扎根”二字。他扎根于大梨树村的自然土壤。这里的一山一水,他都了然于胸;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系之于心。他能明确提出“生态建村”的奋斗目标与“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因为他知道大梨树村的历史与现实,了解大梨树村的资源优势。只有当他把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与大梨树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衔接而且融合之时,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业绩。
他扎根于大梨树村的精神土壤。大梨树村的精神,就是“干”的精神。村里最高的山峰上,一座象征大梨树人精神的“干”字碑雕塑,就是父辈们“干”字精神的凝练和升华。他是吮吸着这种精神的养分成长的,他也丰富着这种精神的土壤,使父辈们以“苦干,弯大腰、流大汗;实干,重规律、求实效;巧干,讲科学、闯市场”为具体内涵的“干”字精神,在新的世纪更重规律,更重科学,更具市场意识。
下派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基层得到锻炼。但由于各自的经历不同、背景不同、素质不同,锻炼的方式与程度,也会有相当大的区别。有的人下派到基层之后,像树枝一样被插下去了,心并没有跟着下去,一有机会就想往城里跑。对那边的山水印象模糊,对那边的民众形同陌路,始终没有沾上下面的泥土,连一点泥土气息也没有,只等时间一到,再把他提拔上去。这种下派干部,挂职无异于挂名,只是搞个形式走过场,在基层这块土地上,生不了自己的根,当然长不出自己的芽。有的下派干部也会为基层做一点实事,例如,依靠自己所在单位的影响,间或也利用自己的人脉,批一点贷款,弄一点补贴,争个把扶贫项目,当地的民众也会因此而夸奖他们,却不敢对他们寄予厚望。这种下派干部的挂职,走的是“上头”的门路,用的是“上头”的资源,在基层这块土地上,只是涂了一层金,同样也生不了根,发不出芽。
毛正新这样的特例或许难以复制。假如我们能对毛正新的扎根做一个“形而上”的诠释,那么,这种扎根,无疑具有其普遍意义。简言之,下派挂职要“扎根”,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尽可能地去熟悉基层的情况,与当地干部一起考虑基层的发展;尽可能零距离地接近基层的民众,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境,为帮助他们实现理想尽己之力。
下派基层挂职,是一种难得的人生际遇,对于确立人生的路标,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应当格外珍惜。你在基层扎根数年,基层在你心中扎根一生。无论日后到哪里工作,做哪一方面的工作,处在多高的领导岗位工作,都能心有基层,情系基层,考虑问题不忘基层,都能经常深入基层,不断从基层汲取智慧与力量。如此,就不会急功近利,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不会像晋惠帝那样说:吃不上饭,何不去吃肉糜?
青年干部下派挂职若能成为扎根的培训,我以为功德无量。(宋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