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阅读报纸。一旁,卓琳在为孙子讲故事。
当年邓小平劳动的车间。邓艳红 摄
一场秋雨一场凉。
雨后的南昌,空气格外清新。从南昌市中心乘车前往江西省新建县,那个邓小平、卓琳夫妇曾经下放劳动的地方,只需半个小时车程。下车后,“小平小道”4个大字赫然出现在记者眼前。小平小道是一条绵延1.5公里的蜿蜒红土小道,延伸于杂草之间,一头连着南昌步兵学校,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
1969年10月到1973年初,邓小平、卓琳夫妇下放到此,就是在这条1.5公里长的红土小道上,一代伟人邓小平走了3年零4个月,每天踱步思考着中国人民的命运,思考着中国的发展之路。
工厂里所有的记忆,都是从小平小道上追溯而来的。
8月15日,记者在新建县采访了邓小平的当时的工友,当年的车间副主任涂宗礼。“达观、平静、专注、自制力强、有深刻的洞察力。”这是邓小平在江西期间留给涂宗礼的印象。当然,在涂宗礼心中,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代伟人,更是那个他们熟悉的和蔼可亲的“老邓”。
小平工作时十分专注,相当于四级钳工
飞机起飞了,穿过翻滚的乌云,向着江西飞去。机内载着三位老人:邓小平、卓琳、还有他们的继母夏伯根。这是1969年10月22日,邓小平一生中一个难忘的日子。
今年75岁的涂宗礼,当年只有30岁,那时是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车间副排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车间副主任。涂宗礼后来成为邓小平的工友,并且担任邓小平所在的修理小组组长。
“邓小平来之前,厂里开了会,要求员工严格保密。当领导把小平安排在我的小组时,我是很紧张的。”涂宗礼回忆说。但没过多久,涂宗礼就发现小平虽然很少说话,但和蔼可亲。“小平话不多,但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坚持准时上下班,进门时笑眯眯地用四川话给大家打招呼:早上好!下班又是一句:明天见。”
在刚进厂的头一个月里,邓小平被安排做修理工,整天跟柴油打交道,又脏又累,而且有时似乎皮肤过敏。车间主任陶端缙和涂宗礼商量建议给老邓换过工种,问他愿不愿意干点钳工活。邓小平笑着说:“要得!要得!我年轻时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学过钳工,如今就算‘重操旧业’吧!”从此,他站在“台钳桌”边,手中不离锉、锯、榔头、老虎钳,一干就是3年多。
令工人们惊讶的是,邓小平对钳工活的认真和专注,他手法熟练,技艺精湛。凡经他修整过的机器零件,没有不达标合格的。尤其是他锉的螺丝,油光锃亮,精巧美观,工友们都称好。“当时我们对比过,小平相当于四级钳工!”涂宗礼充满敬佩地回忆。“现在我75岁了,站久了就觉得累,当年65岁的小平却要站着劳动3个小时,真的不简单。”
但邓小平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有时累得满头大汗。工人们看着这位花甲老人,心疼地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摇摇头,操着地道的四川方言说:“出身毛毛汗,舒服一点。你们看,我在这里劳动,饭量增加了。体重也增加了。”
毅力惊人,曾带病工作晕倒在车间
邓小平毅力惊人,喜怒不形于色,让工友们印象十分深刻。“现在我们都知道了,邓小平是‘烟火不断’的人,烟瘾甚大,但当年在车间劳动时,他从不抽烟、不喝水,甚至很少言语。”涂宗礼说。
除此之外,轻伤不下火线的邓小平还抱病工作,曾经晕倒在车间。
那是1970年的一天,邓小平正在车间劳动,一言不发,默默苦干,突然脸色煞白,神情异常,身子晃了几晃,晕倒过去,工人们立即停下手中活计,纷纷围拢过来,将邓小平扶坐起来。此时此刻,整个车间的空气似乎凝固起来。“当时大家都慌了,只见邓小平脸色苍白,额头上沁出了许多汗珠。”当时的车间主任陶端缙后来回忆。
“他是累病了。”“快送医院。”人们急得团团转。卓琳闻讯赶来,眼含泪花,她知道邓小平的身体情况,知道肯定是由低血糖引起的。于是对工人们说:“谁家有白糖?他喝点糖水就没事了。”原来邓小平虽然身子骨结实,但患有低血糖的毛病。女职工程红杏一听,忙说:“我家有。我去拿来。”说罢匆匆跑到家里,心急火燎地端来一把缸糖水,递给了卓琳。卓琳轻轻地托起邓小平的身子,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进丈夫的嘴里。果然,邓小平喝下糖水后,渐渐苏醒过来,人们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
当天,车间安排了一辆拖拉机,把带病劳动的老邓,隆隆直鸣地送回他的住处——步校小楼。几天后,小平夫妇又来上班了,卓琳还带上一大包白糖给程红杏,并笑着说:“我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了东西要还。”
身在车间心系国家
洞察力让工友佩服
三年多来,邓小平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似乎平平静静地劳动,平平静静地生活。然而,劳动之余,他不断看书、读报、听广播,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国家大事,关注着国内外形势。
对于国际国内大事,工友们有想不明白,都悄悄地向邓小平请教。
一次,陶端缙、涂宗礼等人向邓小平求问:“西哈努克亲王在我们国家已是常客,为什么广播里老是反反复复地宣传,报纸上头版头条地刊登呢?”邓小平回答说:“表明我们国家对柬埔寨是进一步的支持”,说罢又重复一遍,“进一步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民对柬埔寨人民是真心实意地支持。”
当年,中苏关系紧张,尤其是珍宝岛事件,震撼着国人。那是1969年3月,中国边防部队击退苏联军队侵犯我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的战斗。在工厂,工人们时常议论这件事。涂宗礼悄悄问邓小平:“听说苏联坦克成千上万地停在我国边境,中苏两国会打大仗啵?”邓小平沉思片刻,一字一顿地说:“中苏战争是打不起来的。”“为什么打不起来?”邓小平放下手中工具,竖起指头比划着说:“第一,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是不会答应的;第二,真的一旦打起来,我们也不用怕。万辆坦克又怎么样?常规战争一比一,最顽固的战争二比一。”他深入浅出的解说和精辟的分析,大家听了,心悦诚服,开心地笑起来。人们对“老邓”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洞察力,十分钦佩。
探营
当年40多名工人修整出“小平小道”
对于一个曾为新中国成立而建功立业的革命前辈来说,虽然蒙难江西,但面对好端端的一个国家被“文革”折腾得混乱不堪,其心情又怎能平静?
现已广为人知的“小平小道”,是当年车间的40多名工人以及厂领导花了一天时间修整出来的。这条田埂小路让邓小平夫妇步行上下班的时间由原来的40多分钟减少到20多分钟。
当时工厂的围墙外是一片蔬菜地。每天清晨和中午,两位老人并行在田间。日复一日,一道田埂,竟被渐渐踩宽,如今成了一条坚实的小道。
如今,小道没有太多修整,依然是红土地、泥巴路,依然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两边绿意酣畅,百草茂盛。8月15日,因为南昌刚好下过雨,记者在“小平小道”上走了一个来回,鞋底就沾满了泥巴。
但是这条看上去很普通的泥巴小路,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瞻仰。有人说,中国后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琢磨与反思,就是从这条小道上延伸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蓝图,就是邓小平复出前在这条小道上开始孕育的。这话不无道理,多年之后,邓小平自己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曾经这样说,“我被打倒两次,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它使我有机会冷静总结经验。因为有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小平小道”,日复一日的行走,老人逐渐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由此,这里也成为日后中国巨变的酝酿地。若说“春天的故事”,这里或许是一个遥远的开头。
生活轶事
黄山偶遇大学生
1979年7月11日,4位大学生在黄山遇见邓小平。他们围上前去,请邓小平同志和他们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微笑着答应了,摄影记者摄下了这珍贵的镜头。
在下山的路上,他们再次和邓小平相遇,他热情地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的是哪个专业?”他们都一一作了回答。邓小平亲切地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学生证、笔记本、旅游册,请邓小平同志签名留念。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