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首先邀请小平回乡。
1997年2月22日,邓欲治代表广安诗词学会去小平故居灵堂悼念小平。 图据《草溪诗稿》
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到小平故居缅怀伟人。
讲述者 邓欲治
自从15岁离开家乡赴法留学,小平再没踏上故土。
其间,家乡父老曾三次邀请他回乡。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就是首个发出邀请的人。1978年2月2日,邓小平在成都金牛宾馆接见邓欲治、黎仁海、张家义3位老乡。接见快结束时,邓欲治说出了在心里“排练”过好多遍的话:“广安百万人民都希望小平同志回广安检查指导工作!”如今,81岁的邓欲治已满头白发。“尊老爱幼,廉洁奉公”这8个字,是小平对他一生的影响。
“小平同志对数字很敏感,十分关心家乡,对我们寄予厚望。”邓欲治说,“他说,广安是个大县,人多地少,人平才8分地,亩产800斤也不 够 ,要 亩 产1000 斤!”这句话,之后也成为全县生产的动力和目标,亩产1000斤的愿望在1982年得以实现。”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小平给我们做了楷模。﹄
寻访
一 间 不 足10平米的书房,两个大书架,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脑,再加上写字台上一尊邓小平雕塑,这就是邓欲治最喜欢待的地方。
寻访邓欲治的过程并不曲折,虽然早已退休,但他仍活跃在当地“诗坛”。
8月1日上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广安。在滨河路某小区,81岁的邓欲治热情地招呼来访者进屋,“里面坐,凉快些!”
满头银发的邓老精神矍铄,只是耳朵有些听不太清楚。在这间被诗集和研究邓小平的书籍包围的书房里,他戴上一副老花镜,坐在藤椅上,再次回忆起36年前的那次接见。
虽然会面时间只有半小时,但在邓欲治的回忆里,那些场景就像电影回放一样,每一帧都定了格。
追忆
“他还穿着上午合影时的那套衣服,不过脚上换了一双泡沫拖鞋。”一行人赶紧上前去握手问好,小平也用熟悉的乡音招呼他们“随便坐,随便坐”。
1978年1月底,临近春节,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省委办公厅电话,说有位中央首长要来四川视察,“让县委送一份广安工业生产情况的简报去成都,顺便带点土特产。”
这位首长是谁,电话里没明说。但前一天,邓欲治从报上看到邓小平结束缅甸访问回到成都的消息,“我当时猜到,可能就是小平同志!”
2月1日下午2点,邓欲治和办公室工作人员黎仁海、驾驶员张家义拿着一份1977年的生产简报和奎阁大曲、白市柚、锦橙、广柑等特产,坐着面包车前往成都。抵达金牛宾馆后,一行人被安排到房间休息。上午8点过,楼下坝子上站了不少人,还摆了一圈椅子,邓欲治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小平要跟工作人员合影,这让一行人十分激动。没多久,他们看到小平走来。“他老人家穿了一件深灰色呢料中山服,当时天气很冷,我们很多年轻人都披上了棉大衣。”
合影后,邓欲治一行很想再单独见见小平,表达家乡人民的问候。但考虑到小平日理万机,再加上自己只是县上一般工作人员,邓欲治迟迟不好开口。最后,年轻胆大的黎仁海跟小平的秘书说来自广安,希望能见见小平,“秘书告诉我们现在不空,要等一下。”
下午4点,一行人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一号楼会客厅,服务员送来了散装烟和糖果。“我们都不抽烟,但每人都拿了几支,送给县委的同志们作纪念。”邓欲治说。
15分钟后,小平从右边小门进来,“他还穿着上午合影时的那套衣服,不过脚上换了一双泡沫拖鞋。”一行人赶紧上前去握手问好,小平也用熟悉的乡音招呼他们“随便坐,随便坐”。“他就坐在我的右边,中间只隔了一条茶几。”邓欲治用手比划着。
“广安今年情况怎么样?前几年有点差啊!这一年翻了点身,我在报上已经看到了。”
与邓小平一同前来的,还有夫人卓琳、女儿邓榕,继母夏伯根、妹妹邓先芙。大家都坐下后,邓欲治说,“我们受县委委托来看望小平同志,顺便送点水果来,表达家乡人民的敬意。”小平说,“好,我们中午已经吃过了。”这时夫人卓琳补充,“他最喜欢酸苦酸苦那一种。”邓欲治便答,“那是白市柚”。
几句寒暄后,小平直奔主题:“广安今年情况怎么样?前几年有点差啊!这一年翻了点身,我在报上已经看到了。”邓欲治汇报后,小平跟邓欲治一行人讲了关于种子培育、水利基本建设等问题。
“小平同志对数字很敏感,十分关心家乡,对我们寄予厚望。”邓欲治继续说,“他说,广安是个大县,人多地少,人平才8分地,亩产800斤也不够,要亩产1000斤!”这句话,之后也成为全县生产的动力和目标,亩产1000斤的愿望在1982年得以实现。
“非要给钱,不然就不要。”邓欲治说,每次收到柚子后,小平都会通过妹妹邓先芙汇款给县委。
接见全程约半小时,随后小平说,“回去带话给县委,早点建成大寨县!”说完起身准备离开。邓欲治抓住时机,说出了在心里“排练”过好多遍的话:“广安百万人民都希望小平同志回广安检查指导工作。”
听到这话,小平却沉默了。一旁的卓琳接过话来,“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姐妹表示感谢!”眼见小平即将离开,邓欲治忙说,“我们临行前去看了淡爷爷、淡婆婆,淡婆婆说请您们在北京帮忙买点治关节炎的老鹳草。”小平摆摆手,便离开了。
“可惜当时没有单独跟小平同志合张影。”邓欲治叹了口气。在见小平前,工作人员曾询问邓欲治一行有没有跟小平合过影,“我们当时太老实了,说上午合过了,所以就没有另外安排。现在想起来,太遗憾了!”
1978年的那次接见,在邓欲治一行人送去的土特产中,小平最爱“酸苦酸苦”的白市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安县委每年都要送点白市柚给小平,但小平从来不会“白拿”。
“非要给钱,不然就不要。”邓欲治说,每次收到柚子后,小平都会通过妹妹邓先芙汇款给县委,“我记得有一年寄了50块,有一年寄了100块。”这事对邓欲治“影响深远”。他在县委办公室工作了21年,1978年8月调到组织部,后又担任县政协副主席。在组织部期间,虽然“手里有人事权”,但儿女没有一个吃“皇粮”。儿子当兵为国捐躯,三个女儿则当了工人。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小平给我们做了楷模。”邓欲治回忆,有个按政策落实了工作的干部,买了两把手编竹椅子送他,邓欲治坚持把10元钱交到对方手里,才把椅子收下。华西都市报记者吴冰清刘春梅李臣张路延 摄影张磊
十年
对邓欲治而言,小平对他的影响不只这次会面,更多是“润物细无声”。
年近八旬学会电脑
书房是邓欲治最常待的地方。看书,读报,上网浏览新闻,没事打打太极拳,是他和老伴最主要的日常安排。年近八旬时,邓欲治学会了用电脑。如今,每天晚饭过后,他都要打开电脑,浏览时事新闻。
与小平的这次会面,虽然短暂,却在此后36年里不断被邓欲治提及。对他而言,小平对他的影响不只这次会面,更多是“润物细无声”。其中一项,就是家风。2010年,邓欲治的老伴去世。之后,他与张显琼重组家庭。“我们两家人一直相处得很好,儿女都对我们很孝顺。”邓欲治说,他的家庭和睦,其实也受到小平的影响。“小平尊老爱幼,对后母的孝顺,大家都晓得,上世纪50年代就把她接到重庆,还要养舅舅舅母,月月给他们寄钱。”
在广安民间,流传着小平孝顺的故事,影响了许多家庭。邓欲治说,过去他去乡下,常听到一些老人教育那些不孝顺父母的年轻人:“别个小平不但养舅舅,连继母都养,你们连亲生妈老汉都不要了哇?”
对话
见面小平先问广安今年咋样
华西都市报:小平接见,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邓欲治:小平第一句话说,广安今年情况怎么样?前几年有点差啊!这一年翻了点身。很显然,他对家乡的情况非常了解,希望家乡人民生活好一些。
华西都市报:小平接见后,对您的工作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邓欲治:小平同志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给我们做了楷模。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