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无法消除的天灾;重建,是可期可获的新生。全面启动的云南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将是“中国方案”的新一次具体展现。
本周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正处于应急救援转向进一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着手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阶段。
周二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研究安排了鲁甸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在客观全面评估灾害损失基础上,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抓紧开展灾害损失科学评估,全面启动重建规划编制。
受访的分析人士说,中国在2008年以来的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此次中央关于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思路要求和规划部署,又一次展现了“中国方案”的思路精髓。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表示,在借鉴前几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理念与思路有了新的提升:一定要以全面科学评估为前提,全面统筹推进。
他说:“‘评估先行,规划在后’,体现了此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科学与理性。”
鲁甸6.5级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也凸显出当地发展落后与民生贫困的现实。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把恢复重建与生态修复、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防震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
会议指出,重建中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优先解决受灾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住房、学校、医院等问题,统筹考虑居民点选址、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力争使灾区建设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
会议并强调,考虑到灾区属于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比较困难,中央要加大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努力形成恢复重建合力。
北京大学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赵成根认为,这是鲁甸灾后重建的一大亮点,是对鲁甸当前以及长远发展的总体的、科学的规划部署。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了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五个方面工作,包括:受灾群众安置,灾区卫生防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范次生灾害,以及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保通。
分析人士指出,灾后重建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兼顾当前与长远以及“软”与“硬”两个方面,政府希望以重建作为平台,把震前想开展但还尚未开展的工作做好,这是一个“政策包”的概念。
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楮松燕说,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要分为两大组成部分——保障性基础设施的恢复与重建,发展性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它们兼顾了“输血”和“造血”的功能。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是最主要的,但其也意识到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与其形成合力。”楮松燕说。
鲁甸地震灾区的新生不仅看短短数年内的恢复重建,更依靠更加广泛的一揽子发展规划。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认为,必须结合地区的减贫脱贫与可持续发展,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目前,《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前期研究报告》已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部门正积极配合国家评估组开展灾害损失现场调查评估工作。
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启动恰好临近几个重要事件节点,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中央有关方面正在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国务院新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
“这些关于发展的新思路、新规划、新起点,要求具有复杂地势、基础薄弱的鲁甸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也要有新观念,宽视野、远眼光以及更加扎实的落点。”金磊说。
期待一个新生的鲁甸,更期待一个均衡发展的中国。(记者任沁沁 杨丁淼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