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下称《中国药典》)2015版修订在即,“南方金银花”要求更名的风波仍在持续。
8月12日上午,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在微博上指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利益集团代言,在《中国药典》2005版、2010版的修订中将主产地在湖南隆回等地的南方金银花(灰毡毛忍冬)改名为山银花,导致该地区的金银花产业受重创,并表示要为其“正名”。
国家药典委回复,2005年之前,灰毡毛忍冬并未入药典,只是在湖南省药典中存在。2005年入了药典后,当地山银花销量增加。金银花与山银花化学成分不同,将二者分列是正本清源。
而在此之前,南方金银花“正名”举动早已开始。其间出现的“上火”说又起争议。该问题涉及到市场、学术等领域。全国多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将不同方向的“修典”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使二花之争在政策层面激荡。
纪委官员网络举报的是非曲直,尚需权威部门依法调查,寻求“正名”举动或许一时难有定论。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直面学术争鸣、兼顾各地花农的生计,是涉及到多方的待解困局。
起伏中的隆回“金银花”
这些天,原来熙熙攘攘的湖南隆回小沙江中药材交易市场,格外冷清。邹明伟的门店也不例外。这位1996年起就经销金银花的资深收购商,眼见着“南方金银花”市场的跌宕起伏,其本人既经历过80元每公斤的高峰,也被裹挟进如今十几元每公斤的低谷。近日,开门的商户不到20%。
2003年到2009年市场最火时,老邹家最高出货量记录为100吨干花,固定采购商有河南太龙药业、山东三精制药等五家大药厂。但自2010年起,这些与他合作了十来年的制药厂商,纷纷结束合作。
老邹很郁闷,他向负责采购的业务员打听原因。结果被告知,经过2005版、2010版药典修订,两种药材不能再混用。而2010年起,监管更加严格,很多药企不愿再冒风险。
第一个低谷,老邹亏损了150万元,此后年年亏,加上去年的“上火”谣言与硫黄熏蒸批评报道,湖南山银花市场遭遇寒冬。老邹说,现在他店里的囤货也就五六十吨左右。
尽管已经不再以金银花为主业,老邹还是关注着花农们的境遇。据这位小沙江镇中药材协会副会长不完全统计,隆回约有60%的花农放弃采摘与管理,“否则加之人工成本,赔得更多”。
小沙江地区的花农杨盛(化名)是其中一例。他家目前只在附近山坡上种植了一部分,几公里外山上种植的药材几乎放弃管理。
隆回位于湖南省偏西南,海拔高、气温低,种粮食收成低。杨盛记忆中,“九月份稻子还没收完就结冰了”。但这个曾很贫穷的地方,历史上盛产野生金银花。
20世纪90年代起,当地大力推广金银花种植产业,品种为灰毡毛忍冬。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国家林业总局授予隆回县“中国金银花之乡”称号。当年下半年,由于产能过剩,隆回金银花受到第一次重创,2002年产能由上一年的7300吨跌至5000吨。至2003年非典,隆回金银花成为名符其实的“致富花”。
市场热情高涨的形势下,杨盛除了附近的山坡,还在三四公里外的山上都种上了“金银花”。“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跟金银花有关,专职做金银花生意的就有数百户”。
相关数据显示,隆回全县从事金银花种植的花农18万人。2010年种植面积21万亩左右,年总产1.2万余吨(干花),约占全国金银花总产的50%,约占全国灰毡毛忍冬总产的70%。
“入药典”的喜与忧
不过杨盛等人眼中能入药的金银花,2005年前并未列入《中国药典》。官方宣传报道显示,当地意识到“技术落后、品种杂以及没被录入国家药典等诸因素是制约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一处处‘软肋’,其中最主要的致命因素就是没有被录入国家药典。”报道中提及,当地作出种种努力,灰毡毛忍冬得以列入《中国药典》2005版,并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文中未提及当地金银花在药典中实际被归为“山银花”名下。而在隆回县政府网站关于当地金银花产业的报道中,也大都是以金银花而非山银花的名字出现,比如,2010年,隆回县举办“中国湖南(隆回)首届花瑶金银花节”。
杨盛回忆,“改名”后的最初几年,他并未感到市场对隆回金银花有何区别对待,“但时间一久情况就变了”。杨曾送货到一些药厂,对方不允许药材卸到厂内仓库,而是让卸到较远的乡下仓库,也有厂家开始拒收他们的金银花,“尤其是一些大的采购商”。熟识的药厂告诉他现在“很难办”,药品成分里标注的是金银花,使用“山银花”就涉嫌作假,而更改药品成分也不容易。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字之差”,让南方原本所占的70%金银花市场份额很快归零,致富花成了“伤心花”。不过,杨盛坦承,他个人是知道被归为“山银花”的,但并不清楚意味着什么。当地花农至今说起自己所种植的药材,还是称为“金银花”,沿用自古的传统。
对此,湖南隆回县原政协副主席夏亦中19日下午介绍,当时申请将灰毡毛忍冬列入药典时,湖南上报的药材种类为金银花,但药典收录后将其列为山银花名下。夏亦中印象里,隆回方面起先并未发觉一字之差。从2007年开始,隆回多次向药典委反映,要求更名,但未获回应。
而一系列名号、认证的获得,也让湖南方面有理由相信,对山银花与金银花之分,似乎没那么敏感。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隆回金银花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05年第25号);2005年,隆回金银花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1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启动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隆回金银花列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药材资源。
“地主家的儿子改姓了”
金银花和山银花名称的通用曾被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九间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嘉坤,作为中药材应加强监督管理的例证。刘嘉坤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曾向媒体表示,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均规定,湖南省隆回县、重庆市秀山县等当地传统主栽品种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已归类为“山银花”,然而,出于种种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甚至部分科技人员对外仍称之为“金银花”。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乱相”。杨盛认为,药典认可的“金银花”产量,满足不了市场,他了解到一些企业还是悄悄地用“南方金银花”代替金银花使用。
北方一位要求匿名的药材采购商也告诉北青报记者,药典将“金银花”、“山银花”分列前,采购商从品相上能分辨出产地,称谓有时候也是按照产地。之后药典虽有规定,但最初几年市场监管并不严格,二者经常被混用,有采购商将价格较低的山银花掺在金银花里卖个高价。
“都是地主家的儿子,一个儿子原来有大名,另一个儿子没名,或者一直叫着土名。后来终于有名了,但被改姓了,在外人看来已不是地主家的儿子了,”杨盛认为,现在的名字让“另一个儿子”很吃亏,“没名儿时还能花地主家的钱,被改姓后继承不了地主家的遗产了。”
在杨盛的比喻中,灰毡毛忍冬就是那个原来没名后来有名字却被改姓的“儿子”——当地人口中的“金银花”变成了《中国药典》2005版、2010版中的“山银花”,“地主家的遗产”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金银花”品牌及其蕴含的巨大市场。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